幼儿园音乐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1期   作者:徐琛琛
[导读] 幼儿园是幼儿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开展音乐节奏引导
        徐琛琛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第三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开展音乐节奏引导,不仅仅有助于幼儿的成长,还可以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继而为幼儿的文化素养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从幼儿园音乐教学实际分析,从感受节奏、认识节奏、表达节奏方面具体阐述培养幼儿节奏感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添砖添瓦。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节奏感;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对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音乐素养作为幼儿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在现阶段显得至关重要。而节奏训练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成长需求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分析探讨。因此,教师有必要主动从幼儿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中融入音乐,将幼儿的节奏感培养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唤醒幼儿的音乐情感,提高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开展引导呢?我认为有必要结合以下几点做具体探讨。
        一、从感受节奏入手,激发幼儿兴趣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为提升幼儿的节奏感,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有必要结合幼儿的成长需求,组织幼儿倾听节奏、发现节奏、感受节奏。通过生活中或者日常创设的结构中引导幼儿,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搜集各种各样的节奏,并在节奏的引导下,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继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情境引导
        良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将幼儿带入学习的大环境中,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综合幼儿的成长需求,融入多元化的情境指导幼儿,从而以情境为依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升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例如,在日常引导中,为了帮助幼儿感受音乐,并在学习中理解音乐的深刻内涵,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精选一些优美的曲子,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可以沉浸在优美的音乐环境当中。在音乐的感染下,幼儿们会逐渐卸下焦虑的情绪,并开始在音乐的影响下和教师的引导下手舞足蹈。至此,幼儿们已经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可能会出现音乐的日常生活的情境融入幼儿教学当中。如为幼儿创设粉刷匠的情境。可以跟随其中的节奏╳╳ ╳│╳╳ ╳训练幼儿的拍手能力,从而让幼儿模仿粉刷匠的节奏开始拍打。通过这样的方式,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理想化,幼儿们开始主动地融入情境当中,并开始体会音乐的奥秘。
        (二)融入生活
        幼儿引导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在日常教学引导中,可以适当融入生活中的音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结合幼儿成长的需求分析,从而在生活化的声音引导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听得技巧,并感受到音乐的各种节奏。
        例如,在日常引导中,可以组织幼儿观察自然界中的风、雨、植物和动物等的运动形态。也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家长的走路方式。以后者为例,通过观察,让幼儿在感受家长走路节奏的快慢之后,模仿家长的走路。通过这种模式,幼儿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理想,教学的效果也在幼儿的积极探索中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此外,也可以结合拍手、叉腰、拍打、跑、走等动作引导幼儿感受节奏,当幼儿在与生活相关的内容的吸引下,产生探索的欲望,并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中,一起手舞足蹈,感受生活中的节奏,幼儿学习的兴趣也会在这一阶段得到显著地提升。
        二、从认识节奏引导,加深幼儿理解
        认识节奏是提升幼儿节奏感的基础,也是关键。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结合节奏音符入手,融入游戏和微课等多元化的形式指导幼儿,从而帮助幼儿认识节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节奏的理解。
        (一)结合游戏引导探究
        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们都比较喜欢做游戏。

因此,为提升幼儿的节奏感,可以结合幼儿的成长需求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在游戏的引导下,认识节奏音符,并在教师的进一步探讨中,促进幼儿对音符的理解。幼儿在游戏的引导下,更利于感受到音符的重要意义,并在游戏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后续学习中加深对音符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二分音符的时候,为保证教学的效果,加深幼儿对音符的认识,我选择了“狮子”头饰,并创设游戏:假设大家都是小狮子,狮子们为了参加丛林的比赛,因此开始训练如何唱歌。于是他们纷纷张开大口叫了起来。紧接着,我鼓励幼儿,按照狮子的样子张大嘴、拉长声音叫。在幼儿们兴致勃勃参与到游戏中后,我顺势将二分音符呈现到黑板上。并鼓励幼儿看见一个音符叫一声。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们对二分音符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同理,还可以结合小鸡的叫声完成八分音符的教学。
        (二)借助微课补齐短板
        微课可以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一一呈现出来,帮助幼儿巩固新知,查漏补缺。与此同时,微课中丰富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幼儿在学习和探索中加深多节奏的感悟。因此,在幼儿园教学引导中,可以借助微课帮助幼儿补齐短板。
        例如,在幼儿学习十六分音符的时候,由于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教师讲解得不充分,导致幼儿无法认清这一音符,因此,在节奏掌握时出现了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引导中,可以将相关内容录制成微课,并结合幼儿个体的情况推送给家长,鼓励幼儿自主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幼儿补齐短板,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效率,继而为提升幼儿的节奏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从表达节奏探究,提高幼儿节奏感
        表达节奏是检验幼儿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幼儿节奏感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融入多个视角分析,探索表达节奏的方法,以助力幼儿节奏感的提升。
        (一)肢体语言表达节奏
        肢体语言能够将无形的音乐节奏变得更加清晰。尤其是对于幼儿来讲,通过将无形变为有形,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而借助肢体语言,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到学习当中,并在肢体动作中感受音乐节奏。
        例如,在日常教学当中,考虑到幼儿大多比较活跃,因此,可以结合“快乐的小鼓舞”,让幼儿可以参与到肢体表演当中,感受节奏。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先借助两个鼓棒同时敲打四个四分音符的节奏。在听到节奏后,幼儿需要作出双脚并拢跳的动作,完成四个四分音符。然后,就是再将鼓棒分开敲打,在两边按照四分音符的节奏敲打,然后再在中间敲打出两个八分音符,这时候,幼儿就需要跟随教师的鼓声跳动。教师改变敲击速度,幼儿也跟着转变。通过这样的途径,让幼儿在肢体语言中感受节奏,从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二)口语乐器表达节奏
        音乐节奏大多源于人的语言。在感受结构的过程中,如果可以结合口语表达和乐器表达,不仅仅有利于幼儿掌握口语和乐器的表达技巧,还可以帮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音乐节奏。
        例如,在日常引导中,可以借助儿歌配上节奏训练,让幼儿在儿歌中清晰地感受到节奏,从而增强幼儿的节奏训练。再如,可以从打击乐入手,先为幼儿提供不同种类的打击乐,组织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然后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学习打击乐的使用方法。最后,鼓励幼儿结合乐器的使用方法分析,融入节奏完成任务。通过逐步引导,可以大大提升幼儿学习中的积极性,为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开展节奏引导,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师有必要结合幼儿的成长需求,在日常引导和实践探索中提升幼儿的节奏感,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幼儿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桂香.浅谈我在音乐教学中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J].数字化用户,2016(41):81-81.
        [2]王翠娥.浅议音乐律动教学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J].软件:电子版,2015(04):349-349.
        [3]窦文玲.小议音乐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J].文渊(高中版),2018(11):538-5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