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1期   作者:金雪琴
[导读]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注重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品质。
        金雪琴
        六盘水北大培文学校    
        摘要: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注重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品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发展个体核心素养能力,以拓展数学思维能力,加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数学综合素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明白教学目标并非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具体应用,体会到数学工具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初中阶段学习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学生刚摆脱了小学生的稚嫩,本阶段数学学习是整个学习生涯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门严谨性和实用性并存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授课中要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进行思考,树立学科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数学教学体制下,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学生是知识被动接收者,很难培养数学思维,导致他们感受不到数学真实魅力。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师改变自身观念,寻求自我突破和提升,在讲解中落实核心素养理念。
        一、教学设计突出核心素养引导
        教学设计又称为备课,教师要阅读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提前确定好课堂讲解内容,很多教师往往内容讲解作为备课重要环节,忽视了核心素养培养。一般而言,学生成长中不仅需要获取新知识,更重要在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知识获取和核心素养培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具备应用知识能力。
        在讲解“统计调查”这一章节知识点时,本部分知识在考试中占用很大比例,以往教师备课中过于重视如何重点讲解必考点,忽视了章节背后隐藏的核心素养,授课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抽样调查具体方法阐述上。很明显,这种备课不够完整,过于重视知识获取,忽视了个体核心素养培养。有鉴于此,教师采取开放性教学设计,先找到本节课讲解重点和难点后,结合教学大纲来要求学生统计近些年家庭年收入,绘制成表格后来画出折线图,再探索如何找到合适函数模型来表达图像,从而预估今年家庭收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成果来进行点评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基础上来查漏补缺,发展建模、数据统计及分析等素养。借助于开发性、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二、课堂导学重视核心素养引导
        课堂导学是课堂讲解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有效激发对数学知识兴趣。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忽视了其所带来改变,导致课堂教学导入不尽如人意。初中生刚从小学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加之处于青春期,课堂学习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忽视了效率提升,会让学生失去课堂学习兴趣,降低了授课质量和效率。
        在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以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有几何?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用算是来表达数学逻辑,动物去掉一半脚就是94÷2=47,假设有x只兔子,那么就有2x+(35-x)x=47,简化得到35+x=47,x=12。继续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假设每只动物都去掉2只脚,如何来列出方程、求解答案。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有利于后续教学讲解,还能以多元化方式求解问题,体会到数学之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自身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新知识导入,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到数学所带来乐趣,激发他们对教材内容浓厚兴趣,以此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三、问题探究发展核心素养观念
        以往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重点在知识讲解,忽视了问题探究和能力形成过程,未能重视数学思维。思维是数学问题研究的核心,缺少了思维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学习的过程注定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会导致产生数学学科逆反心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思维的培养作为授课重要组成部分,让课堂知识讲解变得更加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促进思维发展,以问题探究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观念。
        以往教学中,数学教师普遍认为数学素养内容较为抽象,培养起来非常困难,其实不然,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在问题探究中发展核心素养能力。以“二次函数的实际问题”应用课堂讲解为例,课堂讲解中有这样一道拓展问题:一段长度为L的线段围成矩形和圆形,哪个面积更大?学生结合问题来进行思考、探究,列出公式进行求解,发现周长长度一定情况下圆形面积较大。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以学过知识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把复杂内容转化为简单问题,运用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等方式来分析、解决,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巡视中结合遇到的问题进行点评,在思维碰撞中形成数学综合能力。
        四、学习效益拓展核心素养评价
        学习目的是为了应用,把数学应用作为核心素养评价检验教学和学习效益。以往教学中,课堂评价往往以考试为主,忽视了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无法科学衡量课堂效果。要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应当在课堂评价中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知识获取和数学思维的考察。结合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日常课堂和课后掌握数学新知识情况,调整接下来教学内容,从而开展高质量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综合能力。
        在进行评价时,教师不单单要依靠数学试题,更要重视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重视课堂学习过程同时还要关注知识应用过程。如,讲解完“函数”章节试题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道试题,即,在家中培养一棵绿色植物,记录温度变化与生长高度,在统计数据支持下来列出函数关系式,以此来激发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形成自身数学核心素养。实际生活中,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来栽种一株植物,记录每天温度、生长高度等数据,与组内小伙伴进行讨论,分析生长趋势,进行数学建模来尝试预测变化趋势,在实际生活中发展自身建模、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科教学重点所在,培养过程要落实于整个学习生涯点点滴滴,教师要从教学设计、课堂导入、问题探究和教学评价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内心重视核心素养的发展,激发课堂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之美,形成热爱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周云忠.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18(12).
        [2]汪崇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读写算,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