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树明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 529060
所谓“数学学困生”是指一个班级中,由于老师的偏见或由于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轻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一下简称为“学困生”)。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呢?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得到的体验对如何转化学困生的策略,略谈一二。
一、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陶行之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兴味”就是“兴趣”。作为数学教师要小心翼翼的保护好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一定要注意难易度,切莫让他们去做根本无法完成的作业。同时教师还要投其所好,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较容易的作业,让他们的心情放松,高高兴兴的去完成数学作业。
1.在做好学困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更能有效转化学困生。如何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成为最终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真理。
2.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困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学困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困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数学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3.建立一个能激励学困生的评价体制。激励的评价,给学困生以鼓励,给学困生以信心,给学困生以更大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及学困生个体的思考变化发展,要减少学生间的横向比较,积极倡导学困生自我的纵向比较。在作业的批改中,根据他们的完成情况,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即使错误很多,也要挖掘其中的长处、闪光点,给予鼓励。
二、合作自主学习,营造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一个和谐、互助的学习班级环境对于其每个成员(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有着良好的作用。在班级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人人尊重学困生、人人愿意帮助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我们在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组成“四人讨论”学习小组,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后由这些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挑选那些学习成绩优秀且乐于助人的学生充当学困生的“小老师”。学困生活动能力差,不能独立支配组织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基本上没有任何知识交流能力,很难与普通生进行交流,只依靠教师的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为学困生选择一位恰当的“小老师”。小老师负责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辅导、检查作业并帮助订正错误,从而辅助老师更好地使学困生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先对个别听力差的学生提出要求,实际是让“小老师”明确一下自己应该帮到什么程度。老师布置完小组讨论,“小老师”先向学困生说明要求,接着帮助学困生和大家一起讨论。小组成员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面向学困生,用体态语言结合实物演示的方法来讨论。讨论时,要帮助学困生处理每道讨论题,提醒他讨论什么,注意别人怎么说,当学困生听不明白时,“小老师”要及时讲解,练习时,“小老师”要负责检查并及时纠正,和老师一起共同帮助学困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三、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一)注重学困生的预习。教师在预习之前布置预习提纲,让学困生结合提纲读书,增强预习的目的性。读时要想思路,划疑点。
(二)课中导读。要求学困生精读课本,读练结合。读的内容有下面三点:
1.读定义。读定义时要抓住重点词语,弄清定义中的条件,并与邻近概念对比,从而掌握概念实质。
2.读公式。抓住公式结构特征,辨析公式成立的条件,既要考虑公式的正向运用,又要重视公式的逆向运用及变式运用,还要思考公式中字母的表示意义。
3.读例题的解答过程。要透过例题的解答过程领悟解题的思维过程以及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法上的独到之处。
(三)课后复读,要求学困生泛读课本,读思结合。
其次、要指导学困生勤于积累数学“知识点”
数学也有“知识点”。要重视“知识点”,更要积累“知点识”。学困生每学完一个单元后,及时小结并整理积累一些数学知识,为今后解决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四、对“学困生”要进行分层次练习、作业
由于学困生在智力、知识结构、心理素质、情感方面与优秀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用单一的、较高的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必将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摇其本来就很脆弱的信心,因此,实施分层次练习,对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分层次练习。
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练习设计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类。“选做题”难度较大,只要求那些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完成。首先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基础练习,然后逐步提升、增加难度。让达到前一目标的学生先踏上一步,做后一层次的练习,教师则集中精力个别辅导学困生。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基础练习。
(二)分层次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时要做到让学困生巩固基础建立自信心,让中等生能跳一跳够得着,让学习优秀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作业充满鲜活的个性,改变过去那种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的模式,注意学生能力差异、兴趣差异,使作业形式多样化。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有选择余地,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学困生”的作业优先批改。
学困生的作业要优先面批,是进行个别辅导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面批时不仅要注重作业的结果,更注重思维的过程;发现他们的作业有错误,先不打错号,而是面对面地点拨思路,让学生一次次地自行纠正,直到对了以后再打对号。这样,学困生对做作业便产生了一种“我不笨”、“我也能行”的情感体验,乐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成功,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单元分层次测试。
我把单元测试卷分AB两份卷子,规定学困生完成难度较小的A卷。事实表明,这些做法可以使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总之,不让一个学生落后,给学生打开一扇门,送一缕关爱的阳光,多关注一点,会使其学习之路少一丝黑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合理运用转化策略,充分调动“学困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借助送来的“阳光”,使他们从自身的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使学困生能和优生一样公平地学习,学困生在—系列的活动过程中找回自信,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从而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困生能真正地得到转化。
参考文献:
【1】谢丽萍.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J].课程教育研究,2013,000(033):141-141.
【2】郝美清.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J].新课程(小学),2013(7).
【3】黄鸿菊.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J].神州印象,2018,000(005):P.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