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1期   作者:马静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的发展思想已渗透到现代课堂活动之中
        马静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陈仓路小学   72100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的发展思想已渗透到现代课堂活动之中。数学是学生在认知发展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建设、推理能力、空间观念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手段和引导环节,导致学生在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存在不足,影响其主体发展的状态。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基础学科,对于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计算公式难免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认知方向,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缺乏创新的组织手法,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因此,本文从教学情境、课堂问题、主体发展三个方面出发对此展开研究。
        一、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大多处于形象认知阶段,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进而影响其课堂教授的有效性。而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其有效教学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轴对称和平移”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的投入到对轴对称图形的探索活动之中,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创设以“生活中的图形美”为主题的学习环境,将生活中的一些关于轴对称的图形或图案展示给学生,如民间剪纸、五角星、麦当劳的标志、乒乓球拍等图形,让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找出这些图案的共同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看到所熟悉的图案后,都纷纷的张大眼睛去发现这些图形的相同点,这对下一步的新知讲授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设置课堂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课堂问题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情况,及时掌握授课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在下一步教学实施中进行改善和调整。

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合理设置课堂问题,把握其问题的内容性和方向性,避免出现超纲、低效等问题,保证其课堂设问的有效性。
        例如:在“倍数与因数”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以初步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掌握倍数与因数之间的数学关系,为了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以下问题:①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2,这个数是____;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8,这个数是____。②在20以内的自然数中,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是_____。③一个数既是36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几?④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6米,它的长、宽的米数是两个质数,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对课堂问题的灵活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注重主体发展,打牢学生学习基础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学生个体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难免存在差异化学情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还使课堂整体的授课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的发展状态,时刻了解学生的学情变化,兼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从而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学情问题,我对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打牢自身的学习基础,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在小组人员的搭配上,我还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学生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和发展。对此,我还结合各组的学情变化,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如“把5米长的铁丝平均裁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5米的()”等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通过对学生主体的策略调整,既能兼顾个体的发展,又能提高整体的能力,实现其共同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构建、课堂问题的设置、主体基础的培养,不仅使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得到激发,还使学生在主体学习和课堂体验上得到加强,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主体的学情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其因材施教、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发展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创新课堂形式,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1):266-266.
        [2]杨建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7(4):117-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