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1期   作者:刘保成
[导读]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深度学习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且逐渐得到了诸多一线教师的认可和青睐。
        刘保成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泉秀中学
        摘要: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深度学习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且逐渐得到了诸多一线教师的认可和青睐。深度学习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批判性学习与探究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如将其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水平,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从创设情境,引领深度学习;实验探究,发展高阶思维;微课教学,突破重难点问题;反思创新,促进深度学习三方面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对于奠定学生的物理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物理的本质变化,进而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内化。当然,要想将学生引入到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选好方法,要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和个性化认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真正发挥出深度学习的优势。
        一、创设情境,引领深度学习
        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上,并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但是,要想达到以上效果,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基本学情来确定情境创设的内容,只有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才能使学生轻松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展开自主探究。在熟悉的环境氛围中,学生会更容易进入到深度学习中,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质疑反思,这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以“动与静”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并能够以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我非常重视对情境的创设。因此,在教学前期,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小视频,视频中既有日出日落、潮起潮落,也有汽车奔驰、人来人往。在学生观察视频的过程中,我询问大家能否感受到他们的运用形式,是否想要知道如何来描述运动,从而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将学生引入到了“万物运动”的情境之中。在这一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来思考一个问题,即:小王骑着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将自己带入到这一情境中,顺利进入到了深度学习中。一段时间过后,我开展了一场小型的讨论会,邀请大家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同时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和补充,从而借此渗透了关于参照物、运动、静止的相关知识,带学生对该课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实验探究,发展高阶思维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展开深度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物理教学中,实验不能少做,更不能不做。物理学科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抽象,且逻辑性较强,所以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实验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入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与融合中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
        以“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教学过程为例,考虑到学生已经对“力”“怎样描述力”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在该课教学中我决定借助实验探究将学生引入到深度学习中,并借此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所以,上课后,我先将学生进行了分组,之后向各个小组分发了弹簧测力计、钩码,并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取物品来进行弹力测试。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参与到各个小组的实验中,并引导大家展开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将学生置于到了一个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指正的实验氛围中。

借助这一实验探究活动,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与发展,并在实验中得到了相关数据,掌握了该课重点知识。
        三、微课教学,突破重难点问题
        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微课是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具有时间短、内容少、容量小、使用方便等特点,非常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知识的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但课堂时间有限,且教师需要平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好微课视频,一方面借助课上的播放引领学生进行观摩学习和深度剖析,一方面将其上传到班级群中,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针对性复习,这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深度学习效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汽化与液化”的教学过程为例,该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现象,掌握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水沸腾实验中的现象,并能够在具体的例子中进行分析。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该课重难点知识,并对其进行灵活应用,我在课前便为学生录制了微课,并根据内容确定了“汽化现象”“液化现象”“‘雨’的形成实验”等小标题,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借助微课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一方面对微课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迁移和补充,从而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了对该课基础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讲到“雨”的形成实验时,我要求学生在观察微课的过程中深度思考“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雨滴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物态变化?”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深度思考与探究,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了该课教学重难点。
        四、反思创新,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展开批判性学习与探究,还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引领学生在反思中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内化。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意味着同一种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及时的反思,寻找自己合适的学习方法。只有在不断反思中进行创新和优化,才能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对知识的吸收情况,并掌握快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方法。
        以“物体的内能”的教学过程为例,由于该课涉及到的内容较为抽象,所以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深度学习中掌握内能知识,我非常重视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反思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分子运动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内能与机械能有哪些区别?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迁移中了解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除此之外,我还会引导学生去转变学习方法,如:将听、记、思考结合到一起,或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反思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投入到深度学习中,进而有效提高了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对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极为有效,且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初中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敢于从已有知识出发进行迁移和批判,从而真正掌握了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杜兴强.阻碍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教学行为与改进建议的综合研究[J].学周刊,2017(30):31-32.
        [2]邱慎明.引入深度学习技术 促进初中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06):4-5.
        [3]潘书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策略[J].中国教师,2017(06):55-59.
        [4]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7-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