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强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第一中学 710200
摘要:处在高三阶段的学生,需要开始复习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知识,以巩固好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应对高考。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所处的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化学知识的复习,使得学生能够巩固好化学知识,增强高考中的化学试卷考试正确率。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多方面探究提高高三学生化学复习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教学;教学策略
对学生来说,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性的学习新知、一味性听教师的讲解,还包括着对旧知识的复习,以巩固好所学知识,增强自身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三化学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需要特别关注复习环节,重视对学生的复习引导,以让学生更好地复习化学知识,增强复习效率。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提高高三学生化学复习效率的方法。
一、制定复习计划
学生要想做好化学复习,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制定好复习计划,根据复习计划,有序地开展化学知识的复习。因此,高三化学教师需要多多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做好复习计划。
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化学知识前,需要多多关注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明确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多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定化学知识的复习计划。当然,在带领学生制定复习计划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规划好大体的复习思路,并让学生能够在这个复习思路里面填充复习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把长期计划分解成短期复习计划,让学生明确每天所需复习的化学内容。在学生制定好复习计划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复习计划进行评价,以纠正学生复习计划中所展现的错误部分。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一月结束后,通过自主思考和试卷解答来明确自身的复习结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知识复习情况,并针对自己仍不了解的化学知识,进行再次的化学知识复习。这样,学生便能够根据复习计划,展现出高效率的化学知识复习。
总之,在良好的计划引导下,学生所实施的策略才能够更为有序,完成的效果才能够更好。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知识时,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好复习计划,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复习。
二、重视合作交流
个体思维是有限的,因此,学生难免会在自主性思考和知识复习时出现多种多样的错误。
高三化学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性的引导,使得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以让学生更好地复习化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某部分的化学知识的复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式的知识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知识的复习,在学生复习完成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便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复习情况,说出复习结果,并能够明确组内其他成员的复习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所探究的内容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样,学生便能够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认真地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实现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己所遗漏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知识。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有必要重视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以使得学生更好地复习化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化学知识复习效果。
三、做好错题总结
错题是一种有效的复习资源,这种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知识遗漏点,使得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复习。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应该多多关注这些错题,引导学生做好错题的总结,以使得学生的化学知识复习展现出效率性。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每周为学生留出一两节课的时间,使得学生能够在该课堂上进行错题的整理,让学生能够将所遇到的错题整理在错题本上。在整理错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将错题原题、错误点和正确的解答方式写在错题本上,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错误,让学生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化学知识的复习。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错题,为学生制定具备针对性特点的化学试卷,引导学生解答,以验证学生的错题整理效果,并促使学生进行错题的二次复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化学水平。总之,高三化学教师在进行知识的复习教学时,有必要多多关注错误这种有效的复习资源,明确学生的错题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性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做好化学错题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化学知识。
综上,复习时十分重要的学习环节,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情况。高三化学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有必要关注学生的复习效率,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设计并实施复习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良.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策略[J].考试(教研),2010(03).
[2]汪习雄,刘佳.立足教材 回归基础 注重创新——谈高三化学实验备考复习策略[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