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中心小学 441129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发现最让小学生感觉头痛的题目就是应用题。因为学生受到自身生活经历和学习理解能力的限制,经常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时,出现解题思维混乱,以及对相关问题理解不到位的状况。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切实改变这一学习现状,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解题状况,进行系统性的问题分析和研究,结合学生遇到的限制性因素,设计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强化自身解决应用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学研究
在教师指导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学生解题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关解决应用类问题的知识时,需要注重对学生解题思维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够从题目出发进行综合性的数量进而题意分析,从而切实强化其分析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常见的题型,进行相关的解题模型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本质。此外,通过教师设计应用题的专项训练,可以使学生对解题过程更加谙熟有效。
一、教授解题思维,强化学生分析能力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其数学问题分析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相应的思维能力分析,以此逐步改善学生们的数学解题能力。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思维强化训练时,应当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表现,设计阶梯性的教学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强化自己对应用类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其中,教师需要从基础性的问题设计入手,培养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有效总结,从而综合强化其分析思考能力。有了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思维性训练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应用类问题时,能够进行高效的思维调度,从而找到合适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例如,教师为学生们讲解解题思维训练知识时,就可利用学生们经常出差的“和倍问题”,进行相应的解题思维训练,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小明和爸爸在一起搬砖,爸爸搬的砖数目是小明的3倍。小明觉得自己工作量太少,又多搬了24块,此时爸爸搬的砖数是小明的2倍,问小明和爸爸各搬了多少砖?”通过为学生们设计此类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进行相关数量的分析,按照教师给定问题的倍数关系,以及给定数值的前后关联性,可以使学生迅速找准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采用相关的问题设计考察,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根本,从而强化其综合分析能力。
二、注重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本质
在教师指导学生们学习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时,经常发现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不甚清晰,因而容易造成一个类型题目的认知错误,极易造成其解题的能力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解题质量,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期间,带领学生们进行相关问题的模型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问题核心,从而在时间和正确率的层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质量。为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问题拆解和总结,使学生真正理解该类型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简便的解题思路,即便发生问题方式和思路的变化,学生也可在最短时间内找准解题方向和策略,优化自身解题能力。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工程问题”的知识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模型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该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一项修路的工作,甲组4人5天能完成,乙组3人8天能完成,现在由甲组2人和乙组3人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此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回归工程类问题的根本,要求学生理清工效、时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的工作容量进行计算,就可得到完整的工程类问题分析思路。所以,基于教师指导的相关解题策略,学生可以迅速找准解题方向,构建基本的解题模型,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其中的问题根本,优化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专项训练,强化学生解题认知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在学习解决相关应用类问题时,往往只是单纯记住了某一题目的解决方法,一旦出题人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转换,变化严重影响其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效率。所以,便需要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状况,设计专项训练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解题训练。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流水行船问题”的时候,就可由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专题性训练内容。其中,教师可以从相对速度变化,以及更改相对运动物体,以及转化运动体系等方法,进行相关问题的综合性设计。基于教师设计的大量教学题目引导,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有效,从而切实强化学生对于解决应用类问题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时,需要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有效的掌握解决应用类问题的方法,从而切实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庄保雷.借鉴应用题教学经验,加强小学数学常规问题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7(04):73-74.
[2]龙璐.关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