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飞英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九小学 710119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打破以往教学中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活动,从而获取高效地学习效果。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教法的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在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存在偏差。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新课改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数学是小学生知识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推理、运算分析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未能从学生的主体学情出发,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从情境教学、问题内容、个体基础三个方面出发对此展开研究。
一、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能力,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同时,数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到课堂情境之中,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性,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课堂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开展情境教学,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轴对称和平移”的教学中,这是关于轴对称图形的了解和再认识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理解能力,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生活中有关轴对称等图形展示给学生,如剪纸、积木、圆筒、窗户、栅栏等事物,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了解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随后,我预设相应的导引问题,如“这些图形中具有哪些共同特点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观看,结合导引问题,纷纷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之中。通过情境教学的运用与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基础认知。
二、创新问题内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课堂问题的设置往往能有效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理解效果和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情况,灵活掌握学生的学情发展,进而将问题内容和深度进行优化,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合理设置问题环节,创新问题的内容,把握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加深学生的课堂理解,从而达到有效设问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倍数与因数”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掌握和了解倍数、因数的概念,并学会其基本的计算方法,为了检验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情况,加深学生的运用效果,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设置以下探究问题:①如果a×b=c(a、b、c都是不等于0的自然数),那么,这三者的关系是___和___是__的因数。②有三张卡片,在他们上面各写有一个数字2、3、7,从中至少取出一张组成一个数,在组成的所有数种,有几个是质数?③在四位数210的方框中填入一个数字,使它能同时被2、3、5整除, 最多有几种填法?通过对课堂问题的创新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基础得到巩固,还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锻炼。
三、注重个体基础,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存在差异化学情现象,导致学生个体在认知发展和知识接受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影响其整体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基础,灵活调整教材策略和引导方法,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此外,在兼顾个体成长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学生整体的水平发展,进而达到因材施教、共同发展的效果。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存在差异化学情问题,我对此及时调整引导方法,并采取小组合作的探究模式,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我还保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搭配原则,保证学生与小组之间的互动性和发展性,实现其合作学习的帮扶效果。此外,我还针对各组的学情变化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如“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等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教学的开展、问题内容的创新、个体基础的培养,不仅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参与热情得到有效激发,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体验得到加强,有助于打牢学生的学习基础,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灵活多样的开展教学活动,并以环境引导、问题创新等方面为引导,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需求,实现其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桂发.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江西教育:综合版(C),2017(6):81-81.
[2]施恩贵.探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教师,2017(17):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