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歌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奥运村校区) 100012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跟文学创作一样,语文教学也应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疫情期间,我充分利用“疫情”这个教学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教学读写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面向全体,关注特殊群体,在时文名言朗读中提升思想素养。
在线教学初期,很多程度好还算活跃的学生竟然都不愿连线,程度偏差的孩子,更是害怕被连线;线上教学屏幕上仅能显示少量学生,如果学生再不参与到语音连线,形成氛围,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并且学生对当下发生的疫情有点漠然,为此,我就以“朗读”为切入点,用好课前3分钟,选取最新的时文和与之相关的名句,共赏共读,引导学生关注“抗疫”,积极参与线上互动,提升思想素养。
整个过程我是精心设计,提前指导。选取的朗读对象是线下就不爱回答问题的。这些学生,一类音质较好但性格内向,另一类成绩稍差课堂上也不活跃的。朗读前给予热情的鼓励,并发微信邀请,提前为其提供语料,并进行朗诵指导。所以,首次的线上朗读,由于反差较大,给其他同学带来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冲击力;此时跟进老师无比真诚的赞美,激发起很多学生参与朗诵的热情和渴望,水到渠成,于亲身的朗诵中真切关注疫情、深入地理解抗疫英雄们的精神。
我第一次选的是黄珂同学,他读的时候很多同学在讨论区说,这么厉害,没想到啊!黄珂妈妈当时就发微信说听孩子读时特激动很感动。其实这些孩子是非常渴望被关注的,在课堂上压力太大,网课反而轻松点,并且过了一把主播瘾,自信心暴涨。
选择阅读的内容不但要切合疫情,与学生自身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要有时效意识。疫情初期赏读名言如鲁迅先生的“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灾难面前,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各医院赴武汉支援的时候推送诗人顾城的名句“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时文《白衣如战袍,字字见仁心》等,让学生看到“战袍”上写下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直抵人心的人间大爱;在医务人员撤离时和学生共看共读《谢谢你为我们拼过命》《感谢你,白衣天使》,虽说仅有短短的几十秒,很多同学反馈自己是瞬间泪奔,感动不已。
时文共读,不仅能让所有的孩子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利用生活,借这一场“疫情”,为学生种一颗“精神疫苗”,用生活中的真事,给学生最真实、最有效的精神滋养。
二、联系生活,用心设计微专题,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的抗疫,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他们在送来援助物资的同时,也送来了诸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深情厚谊,这些蕴含着人文色彩和诗情画意的标语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借此话题,我让学生将这些国际友人的标语与“武汉加油”之类的标语进行对比,辨别二者的优劣。随后追根溯源,寻找标语出处,学生很诧异地发现,一个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另一来自《诗经》,原来这些蕴含着人文色彩和诗情画意的标语均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学生在感叹自己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抓住契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厚语言积累,提升审美情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关注生活,精心设计微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创作疫情诗歌。
和学生一起赏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白衣城墙》等诗歌,时刻关注疫情的进展和疫情中涌现出的人和事,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祝福,写期盼,写敬意,写赞美,写自己的心情。王静姝写的《武汉加油》,王瑞琪的《抗“疫”战歌》等等都可圈可点。
学生写完之后,教师一定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推送,这样就会激发更多的学生。如初期参与的热情并不高,但只要有写的立即商讨修改并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让朗读好的学生倾情朗读,非常有感染力,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对学生的触动。上完网课当天下午孙敏同学就发给我诗歌《勇气》,这就是效应!高昊辰同学发给我一首《可爱与美》来赞美那些医务人员,诗中写道“不是长发飘飘才叫可爱,也不是浓妆艳抹才叫做美;那一道道脸上勒出的血痕也叫美,那隔空给人的拥抱也叫可爱······”虽然文笔稚嫩,但是要知道这个孩子可是看到语文头疼的主,能主动写诗,说明此刻此情此景是真的触动他了。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给学生打好生命的底色。
2.以心解图,手书我情,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
活动设计源于一次写“抗疫英雄”的作文,学生的习作反馈上来问题有三:一是选材不典型;二是不注重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三是疫情让学生困于家中,一些学生不关心新闻,确实无素材可写。于是我就设计了“以心解图,手写我情”的一个小话题。请学生在网上搜索疫情期间让自己钦佩的人物材料及她(他)的一幅照片,描摹其外貌,表现其性格,并把自己对人物的爱憎、褒贬加以外化。
学生作品凸显出的问题是照片选取不典型,不能突出人物特点,也看不出感人之处。比如:有的选取的是支援武汉的护士们为了减少感染、方便工作、剪去长发的图片,但所选照片除了带口罩外,与普通剪发没有区别;选戴口罩的保安,选钟南山院士做报告时的照片,这些都不能很好的突出人物的特征。但是有同学用的是钟南山院士称武汉本身就是一座英雄城市时饱含热泪的照片,或是身穿防护服睫毛上挂着汗水的照片等,用学生的实例两相对比,不同的照片(素材),扣题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同一个话题(钟南山院士)不同的照片(素材),最后的表现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绝大多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老师常说的作文要选择典型材料中什么是“典型”的了。
同时,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可将合作、示范相结合。比如:解决了选照片(选材)问题就是描写了,选取一个或几个学生的作品,集中修改并展示。王瑞琪同学的初稿是:“这是一位奋斗了12个小时的医生,她不眠不休,站在抗疫一线,与病毒做斗争。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额头上滴落着豆粒大小的汗珠,汇聚到一起,滴到她的眼睛上,她却眨也不敢眨一下眼,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或一时纰漏,失去一条鲜活的生命,防护罩上也满都是水珠、雾气,她却没有一句怨言。”同学们集思广益:“不敢眨眼”一处,写得不够真实,细节描写不够,缺少议论抒情。前半部分可以保留,后面应作修改。改后的文字是:
“此刻,她眉头微蹙,头略低,聚精会神地盯着样本。她无暇也不敢哪怕是轻轻地眨眼,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记错了数据;这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专注、敬业、认真、严谨而又柔软、散发着满满的真情与深情。防护罩里的水珠和雾气,模糊了我们的视线,防护罩外的那道蓝色的光带,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地鲜艳明亮,和着那颗落在睫毛上晶莹剔透的水滴,熠熠生辉,传递着坚守、爱和希望!“不知道您是谁,但我知道您是为了谁!”致敬,我们的天使!”
以心解图,手书我情,从学生最真实的问题入手,采用片段训练,通过实例对比,及时反馈,能有效提高学生选材立意的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评价学生的习作时要尊重学生,真诚地肯定学生;线下的批改务必及时,反馈展示需跟进;这样可以激励带动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写作中。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利用抗疫资源开展读写活动,精心设计活动,为学生搭建有梯度的支架,不仅让学生构建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完成自我精神的滋养和思维的成长,更主要的是通过活动提升认知能力,锻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