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落实高中历史“家国情怀”课程目标的法门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4期   作者:谢进如
[导读] 对“家国情怀”的误解,导致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陷入“滥情”误区。

         谢进如
         江苏省震泽中学 江苏 苏州    215200
         内容摘要:对“家国情怀”的误解,导致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陷入“滥情”误区。理性是落实“家国情怀”课程目标的法门,为此必须做到:精选典型史料,精心设计问题;应用唯物史观,理性解析问题;引导反思感悟,落实课程目标。
         关键词:  滥情   理性   家国情怀   法门
         一、滥情:误解导致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陷入误区
         2012年9月14日,《羊城晚报》报道:13日,警方证实,4名人员在抵制日货中打砸日系轿车,已被检察院批捕。[参考文献:]这类缺乏理性的“爱国”暴行时有出现,虽原因很多,但跟当事人接受的历史教育不无关系。正因为不少历史教师对“家国情怀”课程目标的误解,导致教育陷入误区。
         不少老师认为进行“家国情怀”培养一定要充分应用史料,营造强烈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对爱国举措的高度认同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它导致了不少教师过多使用声情并茂的史料;过度使用舞台化的语言;强行抛洒戏剧化的泪水;却极度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反思。“滥情”导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热情高度激发,好似生成了异常深厚的“家国情怀”,其实是过犹不及。误解导致了教学中的滥情,滥情的信息强化多了,形成条件反射。滥情让不少学生误解为暴力是表达爱国情感的唯一途径,甚至认为其强弱是衡量爱国情感深浅的标准。
         要弥补长期滥情带来的恶果,落实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课程目标,切实履行历史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不负国家和社会所托,必须在注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同时,加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二、理性:落实高中历史“家国情怀”课程目标的法门
         如何进行理性训练呢?笔者以“五四运动”的教学为例来予以说明。
         (一)精选典型史料,精心设计问题
         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五四运动,笔者精选了几则典型史料,并设计了相关问题。
         材料一:罗家伦在《五四运动的精神》中写道: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几千人,因山东问题失败,在政府高压的底下,居然列队示威,作正当民意的表示。这是中国学生的创举。它体现了关系中国民族存亡的三种真精神: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

[     1.全良波、刘波.深圳4人在抵制日货行动中打砸日系车被批捕.羊城晚报,2012.09.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6.
         3.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J. 每周评论, 1919(23).5.26.
4.张耀杰. “五四运动”的法理反思. . 南方周末,2009.04.09.D25.]
         问题一:据材料,判断罗家伦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其本质是什么?
         材料二:陈独秀在《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的演讲中说:五四运动的精神并不限于空泛的“爱国救国”,“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才是其 “特有精神”。 [         5.梁漱溟.论学生事件.国民公报, 1919.05.18.]
         问题二:据材料,判断陈独秀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其本质是什么?
         材料三: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中写道: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审厅去审理判罪,学生去遵判服罪。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    6.胡适、蒋梦麟. 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晨报副刊,1920.05.04.]
         问题三:据材料,判断梁漱溟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其本质是什么?
         材料四: 胡适、蒋梦麟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中强调了五四精神:一是容纳反对党的意见。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二是人人要负责任。要尊重自己的主张,要用正当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主张。 []
         问题四:据材料,判断胡适、蒋梦麟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其本质是什么?
         (二)应用唯物史观,理性解析问题
         怎样才能理性解析问题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应用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笔者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到:材料一和二反映了罗家伦和陈独秀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完全肯定的,其实质就是认为它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而材料三和四则表明梁漱溟、胡适等比较冷静地批评青年学生缺乏现代民主意识和法律常识,是“暴民专制”。其实质是非理性。如此,才可能生成“家国情怀”的理性基础。
         (三)引导反思感悟,落实课程目标
         要落实课程目标,还要引导学生反思感悟到:只有理性爱国才是负责的行为,将全面看待爱国历史事件变成学生常态化的思维意识、习惯和方法。为此,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在看待舆论宣传一边倒的爱国主题的历史事件时应该持何态度?用何方法?有何感悟?多数学生认识到:面对此类事情,不能感情用事,要保持冷静,理性分析,采取合情、合理、合法的爱国行动,绝不实施以暴制暴的违法行动。
         三.反思:高中生 “家国情怀”培养初见成效,任重道远
         新课标颁布后,笔者坚持在教学中:精选典型史料,精心设计问题;应用唯物史观,理性解析问题;引导反思感悟,落实课程目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学生的反思感悟、听课教师的评课表明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初见成效。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尚未意识到理性爱国缺失,继续 “滥情”地激励学生盲目爱国。可见 “家国情怀”培养任重道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