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4期   作者:杨运东
[导读] 1.学会 “暮”、“ 瑟”两个生字以及“暮”和“吟”的书写。

         杨运东
         贵州省安顺市若飞小学,贵州,安顺,561000


教学目标:
         1.学会 “暮”、“ 瑟”两个生字以及“暮”和“吟”的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情。
         4.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在深秋时节的傍晚,看到夕阳、晚霞大面积倒映在荡漾的江面上所呈现的美景,以及对“露伴新月”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情。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在深秋时节的傍晚,看到夕阳、晚霞大面积倒映在荡漾的江面上所呈现的美景,以及对“露伴新月”的喜爱之情。
         3.点拨“铺”字的妙用,感悟诗人融入水天之间,看到残阳点缀江面所呈现的美景,那种轻松、安闲、舒适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融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当中,感受深秋时节的傍晚,“露珠好像珍珠”、“新月好像弯弓”的语境美、意境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学过的古诗很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精美的古诗。
         板书:暮江吟
二、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小学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钱塘湖春行》。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白居易一身留下近3000篇诗作。
         2.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暮:傍晚。  江:江边。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暮江吟:吟咏深秋时节江边落日和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让学生听音乐朗读,初读。
         2.给诗分节,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感情,注意读准字音。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生字教学:暮(mù) 瑟(sè) 吟(yín),指导学生书写“暮”和“吟”。
         4、感悟诗中美景,点拨学生从诗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看到:残阳、江面、露珠、新月。
         想到:“露珠”好像“珍珠”,“新月”好像“弯弓”。
         5.诗意(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幅画是夕阳和江面)
         诗意: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幅画是露珠和新月)
         诗意: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点点滴滴的露珠好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好像一张精巧的弓。
         点拨学生感悟“一道残阳铺水中”,在诗句中用“铺”而不用“照”或“射”的语境美、意境美。
         用“铺”而不用“照”或“射”,是因为夕阳西下,已经接近地平线,在深秋晴朗的傍晚,温差明显,容易产生薄云、薄雾,呈现晚霞,看夕阳比较柔和,此时夕阳连同晚霞倒映在荡漾的江面上,会出现大面积波光粼粼的美景,给人以亲切、安闲舒适的感觉,所以用“铺”突显大面积的倒映,体现水天相互依存的傍晚美景,让人融入大自然的美妙之中,用“照”或“射”就没有这种感觉。
         6.再次朗读《暮江吟》,感悟诗情。
         前两句描写:夕阳西下,晚霞大面积倒映在江面上,呈现出一半青绿色,一半红色的绚丽景象(夕阳和江面的美景)。
         后两句描写:夜幕降临时,看到晶莹的露珠好像珍珠,新月好像精巧的弓一样的暮色美景(露珠和新月的美景)。最后一句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应用了比喻。

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
         全诗表达了:诗人在深秋暮色降临时,看到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出诗人在江边,内心融入大自然景观那种轻松、安闲、舒适的思想感情。
四、品诗,体会意境。
         1.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词用得最好?(抓关键词“铺”、“瑟瑟”、“红”等,把学生引入“夕阳斜照江面”的美景。)
         引导:诗人在傍晚漫步江边,面对着迷人的美景,心情十分愉快,留连忘返。
         2.齐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面对这样的夜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诗中哪些词可以概括?(抓关键词“可怜”、“似”等,体会诗人看着夕阳带着余晖隐去,新月当空时,“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景,感悟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引导: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入夜时,露珠晶莹剔透,江边新月当空,诗人内心会自热而然地融入大自然景观那种轻松、安闲、舒适的思想感情。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听音乐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幅画是夕阳和江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幅画是露珠和新月)
         这首诗描绘的画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看到大自然景观的轻松愉快心情。
五、趣味学古诗。
         利用“游戏、快板、音乐、刘三姐歌调”等方式来趣味学古诗。
六、课堂小结。
         1.我们今天学了一首什么样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了一首描写深秋时节夜幕降临时的写景诗,从“九月初三夜”看出来的。)
         2.在学习感悟中,你随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看到:夕阳、江面、露珠、新月; 想到:露珠好像珍珠,新月好像弯弓。)
         3.你最喜欢这首诗的那些地方?(由学生自己说。可能是诗句,可能是景色……)
七、作业布置。
         默写           暮江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中体现颜色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修辞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八、板书。        9、古诗三首
                            夕阳→斜照江面
                  傍晚
                            江面→半绿半红
暮江吟                                热爱大自然
                            露珠→犹如珍珠     (诗人融入大自然,感到亲
                  入夜                        切、安闲、舒适。)
                            新月→好像弯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