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尚红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小学校
【摘要】表达力缺失是当前很多人的现状,应从小培养。书法教育背景下的写字课也应培养学生的表达力。本文将以一堂低段写字课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力的策略。
【关键词】书法教育研究背景;表达力;写字课;
当前时代,是一个特别注重表达的时代。敢于表达、勇于表达、善于表达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表达力,其实也就是他的影响力。
一、对表达力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对“表达”的解释是“表示(思想、感情)”。百度百科和360百科对“表达力”是这样解释的:“表达力就是用外部的行为(语言、神态、身段等)把思想表达出来的能力。表达一个思想的过程:1.计划好要通过表达达到什么目的。2.围绕目的在头脑中构思要表达的内容。3.把构思的内容变成对方能理解的外部的行为(语言、神态、身段等)。”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表达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少目标——说了跟没说一样;缺少高质量输入——讲的故事缺乏细节,也缺少打动人心的元素;思维不成体系——表达缺少洞察;输出时不注重形式——如果缺少互动,就没有办法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从不搜集反馈——表达后从不搜集反馈。
基于表达的重要性和表达力的缺失,目前,对成人表达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演讲、写作等活动来进行的。小学生的表达力培养主要是以听、说、读、写等方式进行。不光是语文课、数学课,任何一门功课对小学生的表达力培养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作用。本文拟从小学课程里的写字课中,从书法教育的层面上,对培养小学生的表达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二、小学写字课中,小学生表达力现状分析
和成人表达力缺乏相似,在当前的小学写字课中,学生呈现出这样的一些现状:缺少目标——不知道要说什么,写什么;缺少输入——无论是书法人物还是书法故事,都极其缺失;缺少观察——对所学的汉字或者书法作品缺少观察,只有模糊的印象;缺少互动——师生互动、同伴交流相对较少;缺少反馈——多数学生应付性地完成练习任务,没有主动搜集反馈意见的意识。
基于上述现状,书法背景下的写字课也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表达力的功能。
三、书法背景下写字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力的策略
中国书法是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书法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多种良好的品格和能力。我校从2016年开始至今,一直着手书法教育研究,2018年立项市级课题《基于书法教育培养小学生文化底蕴的实践研究》。本课题研究着力于探索通过书法教育,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具体通过提高学生书写水平,浸润“静、慎、恒、信、乐”五大品格修养,提升“审美力、思辨力、表达力、抗挫力、创造力”五个方面的学识能力。书法背景下的写字课中,培养小学生的表达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设定目标——我要做些什么
上课伊始,老师结合学情,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清晰明确的任务驱动。教师从书写技能和品格能力培养两个层面对学生提出要求,结课时,通过反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比如,我在执教一年级《左上包右下》这节写字课时,在引导学生观察出“床、左、居”三个字共同的特点是“左上包右下”后,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左上包右下’的字是如何做到平正安稳的。”
简短的介绍中,学生知道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左上包右下”的字,平正安稳既是这些字的特点,也是做人应具备的品格修养。之后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训练之中,就要抓住“平正安稳”来说和写。
(二)故事输入——我学到了什么
开课之时,讲了王羲之的一句名言:
“还记得上次老师给大家介绍过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吗?他在《书论》中说,字要写得‘平正安稳’。因为我们中国人写的就是四四方方的中国字,做的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讲书法家故事”环节,老师就出示并讲述了王献之学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七八岁就跟着爸爸王羲之练字。到了十来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书法已经写得很好了,就跑去问爸爸:“我现在的水平只要再练三年就可以赶上您了吧?” 王羲之微微笑着,没有回答。在旁边的妈妈摇摇头。“那五年总可以了吧?”妈妈还是摇了摇头。王献之终于急了,问究竟要多久才能练好字。他爸爸走到窗前,指着院子里的一排大水缸说:“只要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许你的字就会练好了。“
于是王献之开始每天认认真真地苦练书法,这一练就是五年。一天,他拿着自己最漂亮的字给爸爸看。爸爸没说什么,只是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他不懂什么意思,拿着字去问妈妈。
母亲看了很久之后,说道:“我儿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的父亲。”献之一看,原来妈妈说的那一点竟然就是爸爸刚才加上去的那一点。他羞红了脸,于是开始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
就这样,经过很多很多年坚持不懈地练习,王献之终于成为了一个大书法家,和爸爸王羲之一起被称作“二王”。
“听完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呢?”老师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在口头表达时,学生可能会从故事内容复述上回答,也可能从懂得的道理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学生如何回答,只要他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书法传统文化的底蕴就像一粒种子,开始在他的心里开始播洒。老师讲述故事过程中,对细节的表达再清楚夸张一点,图像文本再鲜明一点,这个故事被学生课后复述的概率会更大一些,表达力相应在训练和提升。
(三)观察表达——“我发现了什么?”
写字课,对汉字的观察至关重要。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一个过程。老师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比如说,观察这个字的结构,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情况,主笔的写法等等。例如:
【片段】 方法研讨
师:“那左上包右下的字如何做到平正安稳的呢?我们先来研究 “床”字”。
(1)出示“床”字的字体演变图。
师:“床”字是怎么演变来的呢?
大家看,甲骨文的“床”字是这样竖着的形状,这是因为古代是竖着写字的。后来,人们给它加上“木”,表示床是用木头做的(金文)。随后,它发展成了美丽的小篆,笔画更加舒展、美丽。后在,它变成了我们能认识的样子了(隶书)。再后来,它越变越规范,越变越美丽,就变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样子了(楷书)。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第一步:看。
(2)观察课件并跟着书空“床”的笔顺。
(3)观察它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4)生自主发言。
生1:我发现这个字的竖很直很长。
生2:我发现这个字的竖和点都在竖中线上。
(5)师归纳小结:看来要练好书法,一定要认真观察分析才行。广字头要注意点与横紧挨,横画写短点。撇接横起笔,舒展向左边。为什么广字头要点与横紧挨?这是因为汉字的避让原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礼让的品质。所以,左上部分的书写特点就是:左上收,显得谦让。(师板书:左上收、礼让。)被包围的“木”要向右下延伸,捺画要舒展,与横画平行。这就是右下的“放”,这样字才显得平正。(师板书:右下放、平正。)
(四)互动交流——“我来评一评。”
除了学生练习的汉字是一种表达之外,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样是一种表达,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片段】示练互修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师:现在请将 “床”字再书写两遍,要求写完一字,一定要停笔观察比对后,再写第二次。
师生品评。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进行的就是学习书法的第三步:“写”和第四步:“比”。比完之后,还有第五步,就是再写。(教师板书关键字:写 比 写)
下面,请把“床”字,再写两遍。写好后,同桌互相评一评,写得好的给他画圈,还不够好的地方给他建议。
师:你能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看—记—写—比—写”来学习“左、居”两个字吗?
我们先来完成前面三步“看—记—写”。每个字都描一个,写一个。写好后停下笔来比一比,看看你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还有哪里需要改进。
教师巡视,辅导。
师生品评,展示修正。
(五)积极反馈——“我进步在哪里?”
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要想学习有更多收获,主动去寻求反馈是非常好的做法。就像这一节课后,很多孩子拿着自己写的字围着老师,让老师给他圈点评价,练字的热情很高。在得到正向反馈后,学生通常会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写字课。
四、实效反思
上述课例只是抛砖引玉,简单分析了写字课上培养学生表达力的策略。生活即学习。除了课堂外,还可以用讲述书法家故事,写练字的小经验、小窍门,用图画表达等方式进行表达力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在表达的愿望和表达的能力上一定会慢慢地提升自身能力,进而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
【参考文献】
[1]贺嘉.表达力[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磨铁图书,199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