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成琳
[导读]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的习惯
        成琳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中学,浙江 绍兴 312375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的习惯。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之动力,也是人成长所需之课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一、加强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当前许多学生会读书得高分,但劳动意识淡漠、劳动技能较弱,加强劳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劳动教育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掌握基本劳动技能,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实践创新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劳动教育能为实践创新提供载体,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学习,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体魄,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兴趣、挖掘并发展自我潜能。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有利于改变劳动教育学校弱化家庭淡化的现状
        目前,部分学校未能按国家规定开设规范的劳动课程,没有专任劳技教师,没有合适的劳动基地,致使劳动课形同虚设、劳动教育缺位。部分学校则“注重形式、没有实质”,只见“劳”不见“育”、只是“活动”而非“劳动”,没有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二、具体做法与策略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意见。《意见》指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一)以劳树德,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打造劳动教育文化体系
        1.价值观体系建设。劳动创造需要精神层面的引领。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建立班集体核心价值观能够实现价值引领的作用。因此,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劳动价值体系建设,是劳动教育推进的有效举措。学校可以组织“劳动之星”评选活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开展星级寝室、美丽班级评比活动,以舒适的环境体验来感受劳动的成果喜悦。
        2.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校风、学风、教风等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布置上潜移默化进行教育,让勤劳为基础的劳动文化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校风即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贯彻劳动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勤勉、刻苦的优良学风,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与完善。教风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3.实践活动体系建设。学校在劳动实践活动实施层面,应该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多聚道、多样式、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予以落地。

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加强劳动意识教育;开展系列劳动实践活动,通过黑板报绘画比赛、民俗传统文化体验、厨艺大比拼等活动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组织学生参与如食堂、保洁等志愿者体验服务活动,感受学校工作人员日常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促使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提高劳动技能。
        (二)以劳增智,将劳动教育与基地建设相结合,创设学生劳动体验场地
        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
        1.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便于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的普及。现在的孩子逐渐远离农村和农业,分不清五谷杂粮,不知植物生长过程,对劳动知识了解微乎其微。学校可以建立种植、花卉等基地,让学生开展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知识。
        2.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能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可根据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置相应课程,让学生参加体验活动,完成一系列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项目。通过基地劳动体验,能有效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3.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能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美德。学校利用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从而激发学生尊重他人劳动和爱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格,还能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杜绝浪费现象,有效培养学生的优良美德。
        (三)以劳强体,将劳动教育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培育学生正确劳动观
        学校是孩子走上社会之前的社会,而课程就是经典的社会生活的浓缩,学校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现实中的生活,感知自己的兴趣,探索自己的可能。
        1.开发劳动课程。劳动教育要扎实落地需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首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初中应该侧重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其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标,开设专门的劳动课,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出对学生劳动意识、精神、习惯的培养。再次,充分利用地方及学校资源,开发及开设开展一批诸如农业、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劳动教育地方及校本课程,如花草种植、剪纸等,还可组织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如校园卫生清洁、家政服务、农耕体验等,开展劳动实践。
        2.渗透学科教学。在劳动实践活动课中,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交流、动手、调查、访问等多种体验的学习方式,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解认识。因此,我们不应把劳动教育的知识孤立地为传授而传授,为讲解而讲解,为教育而教育,应该积极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如积极开展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元素整合、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专项研究,着力探索劳动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课程的内容及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以劳育美,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构建家校共育体系
        《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中处处是劳动的“训练场”,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身教大于言传,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切实做好学生“热爱劳动”的领路人。一是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从家务劳动中感受乐趣、从跟家人合作、分担相应家务劳动、提高生活技能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光荣,逐渐学会主动关爱家人,提升责任感;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鼓励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叠被子、洗碗、洗衣服等;三是注意家庭劳动与学校劳动的衔接,如学校在学生中开设相关家务劳动的活动或布置家庭劳动的任务,激发学生在家劳动的积极性。尝试让家长进学校、进课堂,开设家长劳动实践课,可让家长充当教师角色或亲子共同参与劳动实践;四是家长多抽时间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公益事业,“大手拉小手”,促进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
        劳动是创造世界、创造未来的根本!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校应让家长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好习惯!劳动教育,从家庭开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