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红
新疆昌吉市第五小学
【摘要】到现在为止,我国的教育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应试化的阶段,同学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服务于考试的。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培养同学们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仅仅依靠课本,现有的教材是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阅读需求的,就需要老师们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来拓展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的文化底蕴。因此,笔者也将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进行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教学 常见问题 相关举措
【正文】
受当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如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等等。再加上老师们只是以课本为载体,简单的向同学们讲解和分析课文内容,长时间同学们就会失去兴趣,进而就会使得同学们原本就具有的发散思维渐渐的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进一步拓展同学们的阅读空间和阅读内容,老师们应该在积极倡导同学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在试着通过阅读方法的渗透以及读书活动的开展,来增强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此外,可以让传统的阅读教学的现状得以改变,进而就可以让同学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
1.1重视答题,忽视感悟
众所周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们会考虑同学们的年龄特点以及同学们的就是接受能力来考虑该将哪些问题进行解决,哪些问题当作教学的重点。实际上,这大大忽悠的同学们通过阅读所产生的感想。此外,有很多老师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没有通过同学们所获得的阅读感悟来对同学们的思想以及行为进行引导,逐渐让阅读变成了答题,长此以往,同学们就会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进而阅读能力也就会降低。
1.2重视答案,轻视思考
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有很多老师会通过自身的主观引导,让同学们得出统一的答案。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们忽略了同学们是一个具有思维的个体,学生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甚至可以说出与答案不一样的结果。但是由于老师们的过多干涉,同学们在阅读当中就没有办法进行思,长此以往,老师们的这种行为就是对同学们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遏制。
1.3重视片段,轻视整体
在阅读教学当中,由于每一节课都是有时间限制,所以老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老师们在引导同学们进行阅读时,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常常带有“功利性”。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会根据考试的要求让同学们进行行重点阅读和学习,这就会对其他部分的阅读内容有忽略,这对同学们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的有害的。
二、该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1明确教学的目的
众所周知,老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明确教学的目地。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析问题、回答问题。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也是提高同学们综合素养的有效办法。所以,老师们在教学当中就应该多多鼓励同学们进行思考,且勇于将自己的感悟说出来,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比如,同学们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老师们首先要明白应该让同学们在这篇文章当中学到什么,然后老师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会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课前就可以进行充分的备课,进而进行一场顺利的演讲。
2.2老师们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同学们是课堂的主体,老师们在课堂当中起辅助的作用,所以老师和同学们就应该形成一种比较新型的关系。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下多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和同学们形成民主的关系。进而通过和学生们的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就可以让同学们通过阅读进行独立的思考,让同学们在阅读当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同学们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其实就可以利用全班同学来举一个例子,当老师讲完坐井观天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们可以向同学们提问一下对这一篇文章的感想,然后老师们就可以总结这一篇文章要告诉同学们的道理。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就可以动员全班同学来演示坐井观天的含义,同学们在这次表演当中就会明白坐井观天的含义,并且在学习当中就会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没有效率的工作。
2.3要不断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阅读课堂学到的知识只是一时,但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受益却是一生。所以师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不应该仅仅针对阅读内容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在阅读过程当中培养同学们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对于同学们扩展知识面是非常的有帮助的,此外,各位阅读也是提高同学们各项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倡导全民在读的背景之下,老师和同学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寻求优秀的教学方法,为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助力。
【参考文献】
[1]马文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常见问题及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67
[2]戴荔花.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