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本位的高校教育课程建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   作者:陈时旌
[导读] 本文以职业素质本位为教育目标的中职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陈时旌
        松滋市职业教育中心,湖北 松滋,434200
 

        摘要:本文以职业素质本位为教育目标的中职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并对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明确教育目标、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而达到优化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目的,最终促进我校培养具有职业素质人才的目的,促进我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职业素质本位 中职教育 课程建构
        引言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它主要由三个板块构成:劳动者拥有与职业相适配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在该就业领域的学习创新能力。一般来说,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工作能力和职业成就有着密切关联性,专业素质水平与职业成就基本成正向关联。因此,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关乎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前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1. 新形势下职业素质本位教育对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的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劳动者的职业素颜越发成为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作为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职应当从知识本位逐渐转向职业素质本位,这是新形势之下高职教育课程的发展方向。笔者从课程教学价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这四个方面来剖析职业素质本位教育对于中职课程教育的基本要求。
1.1 课程教学价值要求
        课程教学不可偏倚于市场需要或个人发展的任何一方,应当将二者进行融合。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应当误以为知识讲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也不应当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应当要注重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将课程体系的核心目标定位为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满足。因此,中职课程体系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项核心竞争力,重视挖掘学生能力素质,将其融入在课程体系之中。
1.2 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目标应当从工作导向逐渐转向职业生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逐渐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知识本身具有不断更新换代的特征,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识储备的大小,更多的是知识转化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在此前提下,人才便应当适应知识的更新,拥有学习能力,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高职教育课程不应当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的目标,而是要变更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并获得相应的素质为目标。
1.3 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
        促进学科体系的事后渗透,即在职业生涯中的岗位渗透。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以主题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为核心,以知识和理论为基础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这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着明显的弊端。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理论型人才已经与企业的发展需求不适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思想相结合。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之下,企业越来越需要多元化的专业人才,掌握专业知识早已不是一个竞争优势,而知识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此之上,人才市场对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顺应人才市场这一变化以及培养相应的人才,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充分结合社会背景和环境,并与岗位发展理念紧密结合。


1.4 课程教学实践的要求
        重视开放式教学系统模式。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是将具有专业知识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输送到社会之中,为此,高职教育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化能力进行深入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目标的成功与否只有在学生进入职场时才能得到检验。高职院校不能够将学生局限于校园之内,而是应当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
2.职业素质本位下高职院校课程构建及改革思路
2.1 明确高职教育多层次的课程目标
        科学的课程教育必须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具体实施之前,应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核心,确定强调个人素质、专业知识和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又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即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课程目标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2.2 完善课程结构,建立多维度课程体系
        首先,推进综合素质课程改革。综合素质课程的存在是为了是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因此,课程应当逐步介绍内容。由于综合素质课程的内容非常繁琐,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并学习和理解其中的重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课程还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综合素质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教学课程还应当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结合,教师应当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教学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学校应当争取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机会,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平台,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二是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专业课程时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核心。高职院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重视基础专业知识的教学,设置适合于学生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与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学时间,并且以学科特点为依据,考虑就业的实际需要,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直接接触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有助于学生将来就业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应用专业知识,也会将专业知识掌握地更为牢固。再者,课程内容设置应当适用企业的人才需求,以保证高职教育课程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能够相对接。第四,是推进就业课程改革。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课程主要讲解面试技巧,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讲解处于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的不同规划。
结语
        本文对当前中职教育的教育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基于此提出了明确多层次课程目标和完善课程结构,建立多维度课程体系的课程建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我国的中职院校完善教育课程,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现,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马郁.以职业素养为本位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建构的实践路径探究[J].才智,2019(33):171.
[2]黄鑫.“素质本位”视域下的高职学生素养教育——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5):201-202.
[3].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9(06):2.
[4]黄无非.职业素质本位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12):65-66.
[5]周会廉. 职业素质本位视角下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7.

作者简介:姓名:陈时旌(1973.07--);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北省松滋市,学历:本科;现有职称:中级教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