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高忠水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双语实验学校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中学
一、什么是数学审题能力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以大量的知识储备、认知情感为依托,分析、综合、处理所获得信息的能力,此外,其还需要以科学有效的思考方式、良好的读题习惯做保障。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审题意识进行训练,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自始而终开始,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二、学生审题失误的原因:
(一)心理不重视
学生在解题时,不重视审题,盲目求快,不舍得在审题环节上下功夫,还没有“看清”“看全”题目的条件就开始动手做题,而导致解错题。
(二)不良的审题习惯
学生读题像看小说一样快速浏览,不会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词,对已知条件和求解(求证)结论之间的关联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常常根据自己的做题经验想当然地认为题目应该是什么,导致经常看错题。
(三)基础知识掌握差
对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记不清,理解不深刻,对于所考察的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不清楚或一知半解,就没有办法下手做题。
针对以上分析,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的。
三、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
(一)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作业、考试中因为审题不认真导致的错题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自己认真审题,发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明确审题的重要性,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二)落实基础知识
初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学生的想象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审题能力的提高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数学问题一般是由文字叙述、符号表示和图形三者构成的,其中涉及学过的一些定义、定理、公式等,只有对相关的知识达到了理解和运用的水平,才能准确理解题意,明白题目所给的条件、所求结论的含义,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找出解题思路,正确解答问题。因此在上新课时,要特别注意新的概念、定理的生成,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数学用语的含义,为审题做好准备。
(三)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苏霍姆林基说过:“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审题不只是单一地读题那么简单,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题目,找出表示已知、未知和条件部分的关键词句。如何不遗漏关键词语呢?用铅笔及时进行重点勾画,有图的将条件、结论在图上进行标记,无图的应依据条件先画出图形后标记,这样更直观。
2.注意挖掘题目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题目中含而不露的条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既起干扰作用,又起暗示作用。疏忽和轻视隐含条件,会导致解题困难或者思维不严谨。因此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对易混淆的概念、数学用语、知识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审题就有针对性。对题中的每句话,每个条件,每个关键性词语都要仔细分析、推敲,就能从题目的字里行间挖掘出解题所需要的隐含条件,使得审题具有严谨性。
(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四大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在审题时起化繁为简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培养审题能力实践策略: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应该作为一项教学任务,蕴含于平时教学工作之中。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在审题方面应 从以下几方面寻求分析策略:
(一)关注题目隐含条件,获取解题途径。
有些题目的条件隐含在代数式中,往往是概念本身的限定条件、性质等,需要挖掘出内隐的条件,由此找到解题的办法。
如:
例1、若a,b为实数,且|a+1|+=0,则(ab)2013的值是_________.
此题没有明显a,b的关系式,而是根据绝对值、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得|a+1|≥0,≥0,又由|a+1|+=0得,a+1=0,b-1=0,从而得a=-1,b=1,(ab)2013=-1
例2.关于的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且 C. D.且
此题既有明显条件“有两不等实根”得“△>0”,还要挖掘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须有“k≠0”,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二)关注条件等价变形,寻求解题策略
在题目中,有时条件和需求的结论跨度较大,将条件利用公式、性质、变换进行等价变形,就会显现解题关键点。
例3.如图,△OAC和△BA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O=∠ADB=90°,
反比例函数y=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经过点B.若OA2﹣AB2=12,则k的值为 .
此题条件“OA2﹣AB2=12”,学生会感觉困难,无从下手,但如果由“OA2﹣AB2”
联想到平方差公式,将其转化为“OA2﹣AB2=(OA+AB)(OA+AB)=2(OC+BD)( AC-AD)”,从而得“2xByB=12”问题得解。
例4. 方程x+3x-1=0的根可视为函数y=x+3的图象与函数y=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则方程x+2x-1=0的实根x所在的范围是( )
A.0<x< B.<x< C.<x< D.<x<1
学生对于方程“x+2x-1=0”是不会求解的,由条件“方程x+3x-1=0的根可视为函数y=x+3的图象与函数y=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提示此题需将方程与函数联系,将方程“x+2x-1=0”解的问题转化成“y=x2+2的图象与函数y=”交点横坐标问题,借用函数图像,得到答案。
(三)关注数据信息,寻求解题策略
有些题目的解题思路就隐含在已知条件的数据信息中,把数据与基本图形数量关系联系,就能发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使原本无从入手的问题出现转机。
例5. 如图,设P是等边△ABC内的一点,PA=3,PB=4,PC=5,∠APB的度数是_________。
此题由已知“PA=3,PB=4,PC=5”,联想到勾股数组,从而想到将其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借助旋转变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进而得解。
例6.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B的半径为2,P是⊙B上的动点,连接PD、PC,则的最小值是( )
A. 6 B. 5 C. D.
此题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无从入手,不知如何处理“”中系数“”的问题,但如果关注到“”,想到借助相似构造出“PC=PE”变为求“PD+PE”最小值,从而得解。
(四)关注基本模型信息,构造基本图形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离不开一些基本模型,关注到已知条件中的图形信息,由此构造或分离出基本图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7.如图,△ABC中,∠C=90°,CA=CB,点M在线段AB上,∠GMB=∠A,BG⊥MG,垂足为G,MG与BC相交于点H.若MH=8cm,则BG= cm.
此题关注条件“BG⊥MG,∠GMB=∠A”联想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顺利添加辅助线“过点M作MN║AC交BG延长线于点N”,交BC于点D,构造出等腰△MBN,再借助“△BND≌△MHD”,BG=BN=MH=4cm
例8. 如图1,在菱形ABCD中,AC=2 ,BD=2,AC,BD相交于点O.
(1)求边AB的长;
(2)如图2,将一个足够大的直角三角板60°角的顶点放在菱形ABCD的顶点A处,绕点A左右旋转,其中三角板60°角的两边分别与边BC,CD相交于点E,F,连接EF与AC相交于点G.
①判断△AEF是哪一种特殊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②旋转过程中,当点E为边BC的四等分点时(BE>CE),求CG的长.
此题第②问学生困难大,原因是找不到图形关系的基本图形,此问有多种解法,其中分离出相似中“一线三等角”基本图形,是较为简洁的一种方法,利用△ABE∽ECG, 得,,CG= .
(五)注意题目总体条件与限定条件的应用
数学问题的陈述和表现形式丰富多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点滴、细致审题、严密思考,切实把握题意,以培养学生审题的严密性。
例9.如图,已知双曲线经过点D(6,1),点C是双曲线第三象限分支上的动点,过C作CA⊥x轴,过D作DB⊥y轴,垂足分别为A,B,连接AB,BC.
(1)求k的值;
(2)若△BCD的面积为12,求直线CD的解析式;
(3)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在解决此题中,运用第(2)问的数据解答第(3)问的学生占90%,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是分不清题中各条件的逻辑关系,错把(2)中限定条件“若△BCD的面积为12”当做题中的总体条件运用。
(六)关注条件不同侧重点,寻求多种解题策略
解题的关键是寻找题目条件的题眼,对题目条件的关注点不同,就会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朝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从而寻找到不同的解题途径。
例10. 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的中点,那么CH的长是( )
A. 2.5 B. C. 2 D.
此题若关注条件 “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联想到对角线AC与CF垂直,从而构造出Rt△ACF,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得CH=;若关注条件“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AD∥GF,点H是AF中点”,构造平行8字形,利用△ADH≌FMH得DH=MH,再作HM⊥CG于点N,NH=,在Rt△CNH中,CN=2,NH=1,根据勾股定理得
(七)关注条件中的不变量,寻求解题突破口
图形运动类问题学生普遍感觉困难较大,无从入手,关键是不会分析条件中的“变与不变”的量,若能抓住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便可化动为静,找到解决问题突破口。
例11. 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 )
A. B. C.5 D.
矩形ABCD的顶点A、B在边OM,ON上运动时,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Rt△AOB的斜边AB长不变,由此想到斜边AB上中线长不变,取AB中点E,连接OE、DE、OD,在△ODE中,OE=,所以OD最大值为.
例12. 在正方形ABCD边长为4,G是对角线AC 上一动点,过点C作CF⊥BG,垂足为F,连接DF.则DF的最小值=
此题若能抓住条件“CF⊥BG”不变,即∠BFG=90°不变,从而得点F的运动轨迹是以BC为直径的半圆,问题转化为⊙O外点D到半圆O上各点的最近距离,连接DO交半圆O于点F,此时DF最小值为.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审题要着眼于整体,全面考察,从宏观上对数学问题进行整体分析.引导学生全方位审题,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同时,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明显见效的,要有计划、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的渗透,使学生不断地、经常性地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逐步领悟,以提高审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