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勇
思南县侯家坡小学
摘要:传统的解决数学题目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数学题目,弄清题意和数量关系,找出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之间构成的关系,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确定解答的思路。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题目,这些传统的解决方法就会显得尤为困难。而解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巧用数学思想去分析思考,问题就会变得简单,明朗了。
关键词:巧用;数学思想;处理问题
数学题目是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主要构成的。为了解答这些题目,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相关已知条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来确定解题的思路(包括步骤和方法)。然而,当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就会变得比较困难,或者根本无法下手。此时,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下面,对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总结。
一、对应思想
“对应”在数学问题中是大量存在的,理解和掌握对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其实对应思想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想存在于两个数量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即对应关系,渗透在数学问题教学中。
例1:1张课桌座2人,2张课桌座4人,3张课桌座6人,5张课桌座10人……
例2:小明10分钟走了600米,照这样计算,7分钟可走多少米?
分析: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求1分钟可以行走的路程距离是:600÷10=60(米/分),照这样计算(对应),7分钟可以行走的距离是:60×7=420(米)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经过反复的训练与实践,将量与量的对应关系上升为公式。例如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求平均数问题中的“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等,都是以公式形式出现在量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分析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常常把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对应为表格或者图形,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不依照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例3:一个数加上6后,乘以3,再减5得22,求这个数。
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得到这样一个关系:这个数+6=a a×3=b b+5=22,我们利用逆向思维从结果倒推回去(注意符号减变为加,乘变为除,加变为减)得到:22+5=27 27÷3=9 9-6=3,这个数就是3.
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如果顺着题目条件的叙述去思考,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改变思考顺序,用还原思想从问题描述的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倒着往回思考,原来加的用减,减的用加,原来乘的用除,除的用乘,那么问题便解决了。
三、假设思想
“假设”是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有些数学问题无论是从条件出发用综合法去解答,还是从问题出发用倒推分析法解答,都很难求出答案。
如果运用假设思想,假设要求的两个或几个未知数相等,或者先假设要求的两个未知量是同一种量,然后按照题里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并对照已知条件把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地调整,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找到答案,这就是假设法。
例4:有48名同学一起去划船,一共租来10条船,正好坐满。每条大船可坐6人,每条小船可坐4人。问大船和小船各租了多少条?分析与解答:假设租的全是大船,那么,10条大船可坐6×10=60(人),这比实际人数多了60-48=12(人),因为每条大船比每条小船多坐6-4=2(人),所以小船有12÷2=6(条),则大船有10-6=4(条)。
例5:在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入一个长方体铁块,现在打开一个水龙头往容器中注水3分钟后,水恰好没过这个长方体铁块的顶面。又过了18分钟后,水灌满了容器。已知圆柱形容器的高是50厘米,长方体铁块的高是20厘米。那么,长方体铁块的底面积与圆柱形容器底面积的比是多少?
假设长方体铁块没有放入,题目告诉我们:在后18分钟内,注入水的高度为50-20=30 (厘米),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那么在前3分钟内注入水的高度应当是30+18x3=5 (厘米) 。那么,为什么开始注入3分钟后,水面就上升到20厘米呢?这是因为放入了长方体铁块的缘
故。由此可知,多出的这部分(20-5) 厘米高度水的体积,就是长方体铁块的体积。而这部水的体积是: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20-5)。而长方体铁块的体积是:长方体铁块底面积×20。所以,长方体铁块底面积×20=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 (20-5),由此可得出答案。
解答过程如下:50-20=30 ( 厘米)30+18×3=5 ( 厘米)长方体铁块底面积×20=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20-5)长方体铁块底面积: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 (20-5) : 20=3: 4。
答:长方体铁块的底面积与圆柱形容器底面积的比是3: 4。
应用假设思想,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明朗化,突出主要问题,使问题得到更快地解决。
四、化归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较复杂的运算往往都是由几个简单的运算叠加而成的,利用化归思想就可以实现对复杂运算的分解。化归就是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化抽象为具体来解决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化归思想,会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打下夯实的基础。有些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看成另一种题型,便可降低解题的难度,使问题容易得到解决。
事实上在小学的数学里处处充满了化归。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化归为长方形求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是化归为平行四边形求得;圆的面积是化归为长方形的面积求得的;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化归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化归为分数乘法来计算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7÷3=2.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