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探索构建渐变、整合、精细、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防范系统,融入心理干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信仰教育、生命意义等多重机制,全方位干预和化解高校校园暴力矛盾问题,并着重从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态入手,研究高校校园暴力的内涵和外延,继而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范式,为有效预防校园暴力贡献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暴力;系统研究
高校校园暴力始终都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根据比利时学者Flannery的分析,“在一个发展的框架内根据行为的连续性”来考虑具体的暴力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进行综合的整体考究。并且他同时认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暴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比国外的研究,我国学者丁玉龙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优势,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开放系统,结合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教育,感恩教育,沟通教育等,坚定不移的推进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多角度,全方位系统联动模式,有效规避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干预高校校园暴力的初步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能够团结致胜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多次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校园暴力干预就成为全程育人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的必由之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机制
1.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始人张耀灿教授认为:“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和核心功能,对于人才培养、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育人的主要任务在于育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北宋文学家司马光论述德与才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思想政教育的育人机制不仅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石。
2.导向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还在于政治引领,服务人民,其政治属性的根本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侧面也回答了习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3.激励机制。激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积极鼓励,感化表扬等手段来实现的,体现了其中的应有之意,运用情感进行渲染,融合温情引起共鸣,使得受教育者放弃消极逃避的心理,积极勇敢的去面对未来的每一次挑战。
(二)高校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1.主观原因。
首先人格心理不够健全。这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有关,人生阅历比较粗浅,心理年龄落后于生理年龄,错位的身心导致其非常脆弱,经不起困难挫折,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日积月累便会产生质的变化,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其次道德涵养欠缺。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塑造了每个人不同的内在修养,从而形成了我们固定的,习惯性的为人处世方式,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涵养丰富的个体更容易从容处理,并且善于借助他人或他物来解决问题,明显效果更佳,而反之,则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结果,轻则出现自我消极,心理扭曲,重则暴力相向,甚至违法犯罪。
最后是信仰缺失。
信仰是人的精神高地,不容有失,如果失去了精神高地就像没有了灵魂,无处安放自己的躯壳,但是,如果精神高地被不良思潮所占领,就会侵蚀人的肌体,扭曲人的灵魂,最终导致人的自我异化。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于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信仰缺乏正确的甄别判断能力,具体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文化积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甚至于将交友也异化为有利可图的“买卖”,更有甚者,将入党也当做是一种提升个人就业的重要筹码,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2.客观原因。
第一,家庭因素。常言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个老师,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举足轻重,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父母教育水平的高地,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是校园暴力最大的诱因。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发生校园暴力的直接场所,也是我们重点要研究的对象,学校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社会因素。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然会与人交往,受他人或者社会风气的影响,极其容易歪曲价值观,从而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干预高校校园暴力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改造人的内心世界,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积极面对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干预高校校园暴力的可行性分析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探讨。
1.理论可行性
恩格斯认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然而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不是头脑固有的,而是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暴力行为通常源于暴力思想,而暴力思想是外界客观环境当中所包含的暴力因素反复作用于大脑的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从世俗的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营造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塑造信仰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再融合其他学科教育,遵循一定的阶段性发展规律,以便为预防校园暴力做好准备。
2.实践应用
我国高校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后,一般辅导员会第一时间介入,了解情况后,予以解决。对于施暴者进行严厉批评,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其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对于受害者则会安抚学生,减少伤害,并及时采取心理疏导方式,引导其心理自愈。而在国外,比如美国的枪击事件所引起的恐慌和骚乱,通常也会派出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以缓解人们的紧张和恐慌情绪。
参考文献
[1]吴桂翎,辛涛.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特殊教育.2009(06).
[2]丁玉龙,王一方.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浅谈高校校园暴力的解决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016.
[4]莫小春.以人为本视域下高校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J].求实, 2011(s2):276-27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P80-P81.
[8]胡琨.家庭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18.
作者简介:李奇(1986-),男,河南安阳人,贵州大学法学硕士,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党的建设,大思政格局。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社会整合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暴力干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9C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