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玉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小学
摘要:我们所教的课文中有好多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每个故事都会包含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我们的寓言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寓言教学的难点。
关键词:从重点词语入手 通过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通过事例分析 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
寓言大多通过一些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等奇怪的东西说着人的话,做着人的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它的内容简短,题材广泛,形象鲜明,手法夸张,把对孩子的教育与批评蕴含于有趣的故事中,这种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适合小学生阅读。因此,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适当地选编了一些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由于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讽喻性,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采用恰当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寓言故事的形象和寓意。以下是个人在寓言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浅的认识,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一、怎样从文中“悟” “理”。关于本文解析,我主要从重点词语入手。
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及其凝练。除了描绘艺术形象的语言外,还有哲理性、概括性极强的语言,这些语言本身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但是在具体教学时,我又在思考:怎样让学生了解说大话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与说谎话的区别。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最后我想:如果举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是否效果更好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举了两个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什么是说大话。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我能一口气吞下一头牛,我能用手推动火车。学生从老师的语气和自己的经历中了解,这些就是夸张,不切实际的,就是说大话。我发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兴趣很浓,并且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个词以及青蛙当时的心情了。
通过第三个关键词“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对话。“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两次,这两次的笑是有区别的。文中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这在为学生最终了解文章寓言作铺垫。
这些语句都是寓言主要意思的集中体现,抓住这样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考,也就像揭示寓言的寓意跨出了一大步。
二、通过对故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揭示寓意要经过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寓言的故事内容之后,要引导学生对事件或角色的行为进行分析,作出评价。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想法和做法入手进行分析,经过分析了解种田人的错误所在,及其思想根源,在此基础上,学生不难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学《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通过对禾苗的生长规律的揭示,以及这位农夫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驳斥,从而让学生懂得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会自食其果。《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也可通过对狐狸花言巧语骗肉的过程和乌鸦思想感情变化的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因为乌鸦爱听好话,所以上了狐狸的当。人若爱听好话也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又比如《坐井观天》这一课,文中塑造了一只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的青蛙,导致了它错误的观点。
三、通过事例进行分析
寓言中的形象往往是用比喻的手法塑造的。寓言中所讽刺和批评的真正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和事。准确揭示寓意的另一诀窍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与之类似的现象,结合对寓言中事件或角色的理解进行评价,举一反三,从而让学生懂得某些道理或吸取某些教训。例如在《掩耳盗铃》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和考试偷看等现象,引导学生吸取: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教训。如《坐井观天》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切不可做“井底之蛙”,只看到狭隘的世界,应该开阔眼见。
一般来讲,入选教材的寓言,是学生在生活中能感知和体会到的人、事、物或现象,所以只要学生真正领会了寓言的形象,在他们的生活中又确实碰到过那样的事情,寓言故事就是不难理解的。例如,《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通过修羊圈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办错事,只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认真改正还不晚。”寓言本身没有点明这一点,只是记叙亡羊补牢的过程,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寓意,我便启发学生:“丢羊的人认识到现在把羊圈修好还不晚之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学生会回答:“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我接着提问:“一个人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后,应该怎么办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寓言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了,从而体会出寓言的寓意。随着学生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他们便能慢慢地自己总结出寓言的寓意,并把总结的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重新认识学过的寓言的教育意义。
四、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由表及里,概括寓意。
寓言教学中,学生感知具体的、个别的艺术形象,从认知上讲,只是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是准确理解寓意的起点。但这种认识还有待深化,即需要舍弃具体的、个别的特征,进行抽象概括,揭示出一般的、共同的本质。为此,在寓意的概括操作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为学生铺设思维的过渡,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表入里、由浅而深地概括出寓意。
以《坐井观天》为例,我这样设计教学,帮助学生逐层深入地概括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课文中我着重让小鸟和青蛙从语言、生活习性等各方面进行了对比。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理解青蛙的自负,和小鸟的谦虚。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文中两个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分析青蛙的表情让学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朗读,不光学生潜在的朗读才能得到开发,还能使学生读中更透彻的理解文章的寓意。
《坐井观天》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讲这一课时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去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正确表达。这一课如此,其余的寓言教学也应如此。
不难发现,寓言总是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暗示寓意的,作者对角色的描绘并不是通过形象描写刻画的,而是由语言、动作、思维、最终结局等来烘托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记不要直接解释寓意,而是要通过带领学生感受形象各方面的特点,引导他们逐步总结出寓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方法研究》2019.董秀英
2.《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该怎样进行教学》2018.王云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