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王寿云
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学 67800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意义是阅读课上师生的基本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文本、教师是参与对话的三方。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文本的主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抓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在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做游戏、编儿歌、多媒体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明确阅读方法,有效指导阅读
阅读方法多种,在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当然,采用何种阅读方法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来定,笔者认为 ,以小学生而言有以下两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万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研读文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了,学生在明确了课时任务之后,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画一画相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共安排了两篇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均为精读课文。在教学中,笔者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奇观美景”,引领学生通过精读的学习方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与秀丽风光。教学时,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展开想象,所读之处皆画面,借助文本饱览美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奇观美景的赞美之情。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第4、5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云时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学生反复读文,勾画出相关语句:①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见一片灿烂的亮光。②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学生思考: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抓住“镶”“冲”“染”等字,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学生之间进行读后评价,互相启发,感受日出的这一伟大奇观。
又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笔者以找三首古诗的相同之处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发现、品读、感悟。教学从景入手,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画面内容,并由景入情。比如《塞下曲》,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查勇追敌的豪迈气概。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墨梅》,抓住“寒”“孤”“淡墨痕”“清气”等字词的理解,反复研读、思考、交流,在精读中整体感知,在精读中有所感悟,在精读中读出古诗的节奏,在精读.受到情感的熏陶,进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品质。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诸如教学这样的美文,教师必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构建画面,而且也要在朗读中呈现画面的气势,在评价交流中智慧碰撞,这样文字才会越来越鲜活,越来越感性,景象也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活起来,动起来。?
2、略读法?
? 略读是指为获得大意或者总体印象而进行阅读。也是提纲挈领的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
略读的作用在于用极短的时间迅速掠过全篇,领略其梗概。了解全书的大意。对于小学生,略读法最好的运用便是略读课文的学习。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芦花鞋》便是一篇略读课文。该篇课文选自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本文主要引导学生迁移本单元前面课文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并检验学会阅读长文章。指导学生了解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人物形象,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促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融合。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课前反复通读全文,发现课文用空行给每部分分开的特点,引导学生试着给每部分加小标题。注重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方法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教学中,精简问题,抓住关键语句,以交流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如: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的感受。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见解。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故事的结局,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中,通过适时点拨,让学生关注到课文中对芦花鞋的描写和对下雪的环境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烘托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这几处描写,体会其写作妙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海的女儿》同样是一片略读课文。该篇课文字面意思比较浅显,学生阅读一般没有什么障碍。在教学中抓住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或思考问题,或在感动之处进行圈画批注,带领学生走进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通过阅读了解、感受童话故事的丰富多彩,增强学生朗读童话的爱好。教学中还不忘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悟到安徒生及其作品中呈现的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精神。立足课本但又不囿于教材,以课内阅读教学为桥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由课内的片段阅读到激发学生读整本书,努力使课内外阅读形成合力,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养成阅读习惯,方法指导到位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后期语文学科的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教师阅读习惯指导力度,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素养养成和精神发育,具有持续的奠基意义。
针对笔者所教学的四年级4班学生阅读情况来看。该班大部分学生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阅读速度提不起,知识面狭窄,课堂中不善于思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一片茫然,课堂上冷场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笔者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创设阅读情境,比如教学《青铜葵花》《海的女儿》篇目时,鼓励学生对故事起因、经过、结局大胆猜测。利用故事新编、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创编故事。自己创编的故事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的原作又是什么样的呢,从而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在课余时间,不光要求学生阅读,教师自身也要有阅读的习惯,有意识地和学生读一样的书本,师生之间还可互借读物,在课外或课内适时交流。久而久之,班里的阅读氛围也就慢慢好起来,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也开始主动阅读了。下课时间也能经常看到学生们围在一起交流最近正在看的书目,也有学生主动跑来告诉老师最近看完了哪本书、正在看哪本书,或是自己看书后的感想等。同时,笔者还利用学校统一下发给学生的 “阅读存折”,让每个学生按照存取的方式进行阅读的打卡记录。根据学生的 “阅读存折”进行积分兑换,发放小红旗 ,最后奖励课外书;或在课堂上举行阅读故事会、阅读知识竞赛、朗读、征文、演讲、手抄报、读后感、诗歌朗诵、主题沙龙等系列阅读活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热情。通过一年的实施,目前,班里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每天都能坚持十分钟以上半小时内的阅读。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课堂上也就信心十足,并且能主动思考、敢于和老师交流了。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如何使学生爱上阅读,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可行有效了,那么长期坚持阅读的习惯也就能慢慢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