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荣刚
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后教育情景中对学生学习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评价,并且还要规范自己的在教学时所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包含了口头语言、书面用于以及态势用语这三个角度去进行探索语文教育研究的语言哲学的基本路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语文教育研究的语言的现状和原因,并且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育 教育研究 语言哲学
引言:语文教育,不仅是针对语文知识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语文教学时的语言,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应该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同时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的方法,语言哲学是20世纪哲学史上发展最为辉煌的一篇篇章,如果是从语言哲学的方面来敞开无限的视域进行反思和辩护语文的教育,这将极大地扩展语文教育的学术视野,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来提高哲学研究的层面与境界,可以进一步的促进语文教育研究的真正“哲学”转向。
一、本体论:反思与重构
语文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一向都是比较注重方法,而忽视了语文的本身,重视效用而忽视了理论依据,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所以,在语文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语文”设置为关键词和核心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对于哲学层面的语文本体所讨论的问题,经常会被研究者无意识的放逐贬抑到技术规范的领域在形而下层面的争论。部分研究者的眼光单纯的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找一个名正言顺的依据,所以这样才会出现关于语文到底是姓语还是姓文,也就造成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者是语言文学方面出现一定的争论。语文本体的晦暗不是很明显,并且也是出现一定的争论的,这一直都是引发语文教育理论分歧和纠纷的首要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语文本体论出现问题,这是因为人们感觉自己对语文知识很熟悉,不会将语文视为问题而擅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造成对语文一词学术性解释的遮蔽,这其实也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并且研究者们已经感觉到语文一词的身世辗转变迁像谜一样,但是这些研究者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只能暂时讨论,并不能给出相应的依据进行定论。语言哲学是作为一种理论系统输入到我国的,所以,如果是想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把握住语文的本体,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是需要外部的一些条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当代的审视的眼光和敏锐的学术直觉。
一是汉语是我国在当前唯一使用的古老的语言和文字,不管是从形体方面还是内涵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间的距离以及空间的断隔都造成了汉语的古今字音、字形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变。汉语是当前文化的载体,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不仅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并且还孕育了汉民族的丰富而刚健的性格。目前针对这种历史空间跨度很大的语言文字进行把握,其实只能把握住字的形体,而不能很好的掌握住精髓,这是我国在近百年来达成的一种共识。如果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思考汉语文的本体,其实是超越了单纯语言学研究的视野,是将语文的本体研究逐渐的引入历史性的研究和文化批评进行尝试。如此,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隔断都不能阻碍研究的步伐,不会受到束缚,而且,这还能变成进行哲学思考与历史文化审视的一个前提和背景,正是凭借着这种对汉语文浓缩和蕴含的历史文化空间进行的解释和再现,汉语文本体才能够从工具和技术的操作方面来开放一定的视界。
二是汉语文自身就拥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历史含蕴和审美的特征,这样可以成为一种以现代语言学的观念看来是具有争议的语言文字。按照现代语言学的一般标准来看的话,中国的语文,尤其是书本中的文言文,确实是一种不规范和不科学的语言系统。对于语言专家来说,他们一般都是认为人类的语言文字大部分都是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的发展历史,而且当前拼音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具有高度的抽象化和实用性。但是我国的母语,汉语在从象形文字向拼音文字发展的道路上刚刚开始起步就停止了,也就是说汉字发展到形旁和声旁分化之后,基本上已经停止了,这就是导致汉语文没有真正的走上拼音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所以,汉字的想象特征被保留下来,在之后的长时间里,没有消失,还进一步的巩固了汉语更深次的意义,形成了汉文化的思维密码。我国汉字特定的形象,导致我国汉语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最终形成了语言和文字不一样的情况。其实主要就是如何去看待汉字的象形特征,了解汉字为什么没有进一步的拼音化。在传统的语言学中,将这些特征看作是汉语汉字的病状。从语言哲学方面来看的话,汉字和汉语的这种独特性不是一种病状,如果是从更深层次的含义来看的话,他们才是真正构成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存在的独特方式,是可以充分的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是敞开自我的独特窗口。正是因为我国汉字是具有的意向性特征,这样才能为我国古代的书画艺术和哲学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可以将这些文化应用到艺术过程中去,增加一抹独特的韵味和色彩。
二、价值论:阐释与辩护
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环境中,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价值一直都是上升到关系民族的存亡和国家兴衰的高度。但是在现今,语文教育的工具和人文双重价值都发生了一定的偏斜,这主要是形成了多样化和统一性共同存在的价值体系,也就是神圣价值论、功力价值和生活价值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同心同圆。文可以载道是价值观的根本和核心,可以看作是是一个圆的圆心,学而优则仕主要是围绕着文可以载道来展现出来的第二道圆圈,这也就是被称为功力价值,而识文断字则是圆圈的最外层,这是属于实用的价值观。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价值观中,主要是侧重语言文字的社会教化功能和满足日常生活中实际需要方面,从而忽视了语言的逻辑性和思想的力量。对于现代语文教育关于价值的探讨,基本都是局限于语文内部进行讨论的,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也就是通过多种方面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求学生配合一起完成这些教学的任务。现代语文教育比较重视交际工具存在的价值,从而忽视了存在本体的价值,重视生活的实际价值而忽视了陶怡的价值,还重视世俗的功力,从而忽视了神圣超然的价值。对于这些价值进行界定,可以看做是语文学科边界意识的觉醒、学科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但是,当前的这种价值论将语文课程中对于我国群众来说最独特的意义和所造成深远的影响给遮蔽了。当前的小学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个工具,还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传承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等,这些任务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语文能力自身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因此开设了生活品德、思想政治、历史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受到这些思想的潜移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其实对于文化的需要远远大过实际生活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也是远远的大于工具的需要。所以,在目前,不能一味的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知识内容摒弃,一味的去学习西方所谓的先进的语文教育,这其实并不能解决中国自身语文教育的问题。部分学者说,要给语文教育进行“瘦身”,给学生“减负”,其实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减去的负是语文中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的训练的负,而不是将所有的文化思想全部抛弃,并且还要给语文教育增加很重要和语文本身承载的文化和思想。
参考文献
[1]钱伟量.语言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张 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 [D].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