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媒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4期   作者:黄美兰
[导读] 利用微课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黄美兰
        福州市闽清县云龙乡中心小学 福州市闽清县 350800
                        
        摘要:利用微课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阐述了基于微课媒介下,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微课  空间观念  推理能力  创新意识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富有趣味性的特点,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利用微课,可以克服常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微课以其自身特点吸引学生目光,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微课,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可以将数学思想方法更有效地渗透给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下面就谈谈基于微课媒介下,如何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利用微课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或者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抽象的几何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旋转》一课时,通常先让学生看钟面旋转和动手拨钟面,引导学生按照“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三个方面来描述钟面的旋转过程。在学生初步知道描述物体旋转过程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后,让学生观察荡秋千的运动,接着提出问题:荡秋千是做旋转运动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时候学生就会出现两种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荡秋千只是在左右摇摆,并不是做旋转运动。有的学生则根据先前钟面的旋转,认为荡秋千绕着一个点转,也是在做旋转运动,但这个理由明显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这个时候,就可以播放一个微课,让学生看完微课后再判断。微课中先梳理一下刚刚钟面的旋转过程,接着去掉时钟这个实物,将指针用直的线条来代替。然后,学生就会看到几组钟面的旋转过程最后都抽象为简洁的点、线、角度,即由一个点链接着旋转前后的两条线,着两条线又形成了一定的角度。从而让学生发现:旋转过程包括点、方向、角度这三个方面。最后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让学生明白物体做旋转运动必须包含三要素。通过微课,学生就会明白荡秋千也是做旋转运动,因为荡秋千包含旋转三要素。学生经历了几何直观,才能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播放微课前少不了利用钟面这个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微课中的将钟面抽象为点、线、角度奠定基础。微课为学生解释疑问,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让学生理解分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如果没有利用微课,仅靠传统教学,不仅难以让学生直观地明白问题旋转的本质,而且难以有效地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由此可见,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利用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利用微课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推理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自己推理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目的。但在教学时,学生常常不能积极参与推理的过程。究其原因,在于提出的问题太难,创设的情境学生不感兴趣等。有时,也会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要把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分成两节课,不能在一堂课内完成。利用微课,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中,有三种植树情况:“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这三种植树情况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去推理,发现三个规律,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考验,有时一堂课没有足够的时间把三个规律都找出来。如果利用微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出三个规律,还能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首先,课前可以播放一个微课,让学生思考:在总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几棵?微课中要表现出直接解决这个问题有点麻烦,提示学生能不能缩短总长间接解决这个问题。上课时,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说明推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汇报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化繁为简减少总长度,然后画几组不同长度的线段图并列出算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当“两端都栽”时,棵树=间隔数+1,学生经历了第一个推理过程,接着探索“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就会节约推理的时间,得出棵树=间隔数-1,学生经历了第二个推理过程后,出示题目: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米,如果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几棵?这时引发学生思考:刚刚都是在一条线段上研究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播放微课,在微课在展示圆形池塘变成线段图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封闭图形上栽树”可以转化为“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得出棵数=间隔数这个规律。学习这课,通过一个课前微课和一个课中微课,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可以利用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的思想推理出规律。如果没有利用微课,依靠传统教学难以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在一堂课内呈现给学生,由此可见,利用微课提高了课堂效率,帮助完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利用微课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基础是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中,学生掌握互化后,会知道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说出几个最简分数,让学生判断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有效小数。学生第一反应会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开始计算,计算后将这些最简分数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一类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同时让学生感受每次遇到这种问题都要通过计算才能判断实在耗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不要马上提示学生可以将分母分解质因数,而是让学生大胆猜想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接着验证各种猜想能否行得通。然后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到对分母进行分解质因数上,让学生对分母分解质因数后观察这些质因数的特点。学生就会知道最简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这样的最简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而另一类最简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还有别的质因数,这样的最简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得到这个规律后,还要让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明白,最简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都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十进分数,从而化成有限小数。而另一类最简分数是不能将分母化成十进制分数才导致只能化成无限小数。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丰富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这个规律成立的条件是最简分数,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要先把这个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还要利用这个规律对别的分数进行验证。最后播放一个总结性微课,微课中将发现这一规律的整个过程,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呈现给学生,这个过程包含了猜想、观察、推理、验证等活动,让学生明白每个环节都经历了什么。在微课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遇到问题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提探索精神。传统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得到规律会忽视得到规律的过程,就算教师帮助学生回顾这个过程,也难以给有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梳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白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这堂课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将微课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创新意识方面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发展学生其他核心素养分面也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时,要真正发挥微课的作用,切实让微课服务于数学课堂,而不是把微课硬性植入数学课堂。教师要切实有效地利用微课,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