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智障儿童新时代劳动养成教育微探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4期   作者:朱慧
[导读] 2016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

         朱慧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255300
         摘要  2016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规定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程具有实践性、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性质。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程要重视创设模拟教学情境,开展情境化教学;要突出实践体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劳动技能;要开展单元主题式综合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综合康复;要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培智学校劳动技能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为智障学生平等地参与社会劳动、融入社会主流创造了条件。2020年3月2o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的社会形势和背景下,重视对智障儿童劳动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素养,进而提高智障儿童的劳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培智学校   智障儿童  劳动意识 劳动习惯 劳动能力
         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3月,教育部制定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培智学校教学以生活为核心。《课程标准劳动技能教育》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技能的学习,形成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能力,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就业打基础。2016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规定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程具有实践性、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性质。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程要重视创设模拟教学情境,开展情境化教学;要突出实践体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劳动技能;要开展单元主题式综合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综合康复;要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培智学校劳动技能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为智障学生平等地参与社会劳动、融入社会主流创造条件。2020年3月2o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低年级劳动教育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低,生活自理能力差更是智障儿童显著的特点之一。俗语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在新的社会形势和背景下,重视对智障儿童劳动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如何养成培智学校智障儿童的劳动意识,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及劳动能力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智障儿童劳动意识的培养中,这一点同样适用。由于智力缺陷,同正常儿童相比,智障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单纯依靠的说教对他们来说他们是无法理解的,而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渗透,才能培养他们的主动劳动意识,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根据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笔者注重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兴趣。
         1.通过讲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妈妈做事情”,与学生一起唱“劳动最光荣”,念诗歌“别说我小”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欲望。
         2.运用游戏法,激发学生兴趣。

如运用“我是小小值日生”、“我帮同学做事情”等游戏来教给学生一些劳动技能。学生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扫地、擦地、擦桌椅、擦黑板等等基本劳动技能。然后,再帮助学生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3.通过劳动竞赛,激发智障儿童的劳动兴趣。比如,举行系鞋带、缝纽扣比赛、比比谁的课桌最干净等等,让智障儿童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培养能力,受到教育。总之,不劳动就不能生存,不劳动就没有幸福的生活。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手段从思想上使智障儿童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
二、以身作则创设劳动环境,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
         1.通过班级值日生制度,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每学期开始,班级都会首先确定好值日表,安排好值日生。比如值日生每天到校后要把教室内外打扫干净,老师每天坚持检查督促,使学生慢慢地养成天天劳动的习惯,劳动技能会得到逐步提高。
         2.师生共同劳动,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
         由于先天的缺陷,智障儿童生活中经常体验的是失败,所以他们的自信心往往很差。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在学校,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智障儿童虽然学习能力很差,但还是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的,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些行为举止。因此,师生共同劳动,既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意,又能让学生们从劳动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的最好时机。每次大扫除,老师会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给智障学生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他们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在劳动中要求智障学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步加深难度,并在此过程中适时的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对学习劳动技能的兴趣,锻炼智障儿童的劳动能力。
三、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方法的指导,使其尽快形成劳动能力。
         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是很差的。在常人看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智障儿童却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更别说去独立操作了。比如擦黑板,正常儿童几乎无需学习就能掌握该技能,而智障儿童要想把黑板擦干净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一件简单的劳动技能需要我们拆分成若干个小的环节。例如,在教学叠被子时,可以把叠被子分成几步进行强化训练:1.认识被子的里面和外面。2.把被子里面朝上并铺平。3进行示范,强化智障儿童认识哪边长,哪边宽。4.按照被子长的方向在被子中间按一道痕迹,将宽的两边向中间折叠并抚平。5.再按照被子宽的方向在被子中间按一道痕迹,将长的两端向中间对齐。6.再次沿着中间的缝隙对折,并整理好。7.双手将被子放到床头。引导智障儿童掌握了一个个小环节后再加以练习,劳动能力就形成了。
四、家校合作,巩固提升智障儿童的劳动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劳动教育不是单纯让学生干体力活,而是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关键是要达成家庭、学校以及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共识,形成教育合力。那么,如何实现家校同心协力呢?首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达成家校之间对劳动教育的共识,使家长明确劳动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培养智障儿童爱劳动、会劳动的重要性,落实家校各自职责。
          总之,智障儿童劳动能力的培养重在激发兴趣,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增强智障儿童的劳动意识,从而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劳动习惯,锻炼提高智障儿童的劳动能力。
作者简介:
    朱慧,女,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教师。中级职称,自参加工作来一直从事特殊教育一线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