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4期   作者:石建建
[导读]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如火如荼推进,文化自信等德育教育内容已经成为小学各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石建建
        齐河县焦庙镇杜庄学区小学 251100
        摘要: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如火如荼推进,文化自信等德育教育内容已经成为小学各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国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课题。只有小学生拥有文化自信,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未来。所以,小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将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作为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综合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英语;课程教学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被看作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拓宽学生发展空间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接受一门全新语言文化的初始时期,不可避免的存在文化认知的缺陷。面对这一问题,小学英语教师既要制定策略,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要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引导学生去认同中国文化价值,从而促使语言类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驱动力,从小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英语课程目标迷失
        在组织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普遍缺乏对文化自信教学目标的制定,而只是机械地引导学生对单词和语法进行学习,对常见的交际用语进行练习,忽略了课程文化潜在的教育性价值。事实上,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启蒙和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的外界教育干预,对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毕竟,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初衷不是通过语言去认识世界,而是提升自己,忽略对小学生文化自信态度的培养,可能会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错误的思维观念。
        (二)哑巴英语现象普及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英语学科的唯一用途似乎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只是反复的强调学生应通过机械式记忆提高词汇量,要求学生能够阅读适合其成长年龄这样的英语文章,而不会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基本技能作出同等要求。所以,这也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在课程学习中不仅无法汲取到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也对英语文化一知半解,这样的课程教学往往是低效率的。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若小学英语教学既无法引导学生架构其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也无法实现语言社会和文化的多方互动,那么学生将很难真正从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建立超前的语言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文化思维,学习辨证方法,从而真正推动英语学科的持续发展。
        (一)制定文化教学话题
        就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材设置情况来说,其不仅涉及到对英语国家文化风俗的介绍,同时也能够部分中华传统习俗的内容。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有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语言对中国文化进行恰当表达,才可以算得上中外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应注意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适度对其进行延伸和拓展。比如说,小学英语教材中特意设置了“ Chinese festivals”这一单元。那么,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先鼓励学生结合他们的知识和回忆思考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各个传统节日对应哪些习俗活动。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系统性的向学生介绍各个节日的日期、起源、习俗以及意义,促使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其次,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训练。比如说,课文对春节的节日习俗进行了简要介绍,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积累“ mooncake”“ Mid Autumn Festival”“ Family Reunion”等词汇,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
        (二)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小学英语教材中具有大量的文化类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去深入挖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大纲的要求,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资源展开深入分析,并在确定文化主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事实上,近几年来修订的教材中增大中国元素比重,这也为学生的文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点。比如说,教材上有部分由经典成语故事翻译而来的文章,这部分内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魅力,值得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普及。而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来说,教师则可以引领学生解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设置一些与时代发展相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深入感受中华传统精神美德的内涵。除此以外,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崛起实质上也为教师的资源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同样可以结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英文水平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精神美德的英语文章,鼓励学生运用课下时间自主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文化水平。
        (三)推进文化交流
        对于我国的小学生来说,汉语是母语,而英语充其量是第二语言,他们接触英语的时间相对较短,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面对这一问题,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应侧重将英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推进文化交流。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多为学生设置一些互动交流的小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对话以及相应的游戏活动中,从而为学生的英语学科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英语语言交流的自信心。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担任“小导游”的角色,鼓励部分学生扮演游客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进行情景表演,“导游”用英语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文化风俗,而游客则应该借机提问,推动情境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往往更容易被激发,加强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同时课堂效率能够达到较高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内容的渗透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务必要合理整合教学资源、设置多元趣味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兴趣感向向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深入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及优良美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庆娜.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0,9(31):101-103.
        [2]李海英.多管齐下,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9):197.
        [3]武爱玲.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 做好小学英语口语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127-128.
        [4]贾捧姣.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英语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