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琼丹
南宁市明天学校 530000
摘要:小学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素质涵养远不如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将目光放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上。国学经典饱含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素质涵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生;道德教育
引言
道德品质,也称“德性”,简称“品德”。它是从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社会道德,是个人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体现。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塑造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在小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工作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入发展,“国学热”瞬间席卷整个中国。这股潮流使得国学经典中深刻鲜明的道德思想再度受到热切关注,并且被提出应该运用于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去[1]。
一、国学经典中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世界惊叹。它孕育出屹立于东方的礼仪之邦,汇聚了诚实守信、谦逊有礼等美好的思想品德。它不只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更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如《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用于儿童识字知理的重要经典,它通过三字一句的格式将历史文学、天文地理、人伦节义等知识融会贯通。其中包含了如何修养品性、为人处世、勤勉为学等丰富的人生哲理。例如其中提出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以及“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等,它的核心也是“仁、义、诚、敬、孝”,是为人应当具备的道德品性。
二、剖析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
(一)基本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早有研究发现,人类在13岁以前的记忆力处于黄金时期,而思维逻辑等能力却相对较弱。在此时期接受国学经典的记忆学习,更容易将最具价值的文化刻印在脑海中。即使学生此时还无法完全理解这些典籍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但随着逐渐的成长,这些经典就会在无形中慢慢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念与发展方向。而且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也会结合实际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这些经典便会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鞭策自身的座右铭。
(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
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因受到社会快节奏发展的影响,急于单方面灌输各种文化知识,违背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还导致孩子们身心疲惫,产生厌学等消极情绪。基于这种现状,甚至还出现很多机构利用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打着培育“小天才”、“小神童”的口号牟取暴利。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仅耗费钱财,还误导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而学习经典文化,不仅能让学生从中认识字词,还能通过名言诗词感悟先贤品格,学习前人文化,从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孩子年幼时,心灵最为纯净。在此时将国学经典根植在孩子心中,虽然看似并不恰当,实际上却是传承经典文化的最优举措。在这些经典的引导下,会激起孩子们对文化学习的热情。从小就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成长,对他们未来的生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2]。
(三)更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小学生理解
《大学》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朱熹也曾指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由此可见,国学经典中很多道德教育内容都是生活中推理出来的精华。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其中所阐述的许多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才更容易被后人接受,并且再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相对较差,脱离实际生活的空泛道理并不利于孩子们联想理解。而通过接触国学经典,其中通俗易懂的生活道理能让孩子们学以致用,从日常生活中反复审查自身,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既很好地理解了经典的内容,又起到教育作用,规范了孩子的言行举止,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建设。
三、利用国学经典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适时引用,实现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指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通过详细生动的描述某件事情的起因、发展过程、最终结果等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法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例如在教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关爱家乡、爱祖国的内容时,可恰当引出屈原的名篇《九歌?国殇》,通过经典内容使学生深刻感受诗人热烈的爱国之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刻感情。
(二)营造氛围,潜移默化熏陶法
环境氛围也是对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可以对学校内部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分块布局,将国学经典的元素加入校园。另外,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展示窗、校园横幅等工具分享一些经典文章,或者在教室的墙壁上,走廊中张贴简短、有代表性的语句。
(三)场景再现,亲身体验感受法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探讨,深层理解经典内涵,达到教学目的。例如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手拉手,交朋友》一课中,可结合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和科普视频介绍古代的社交礼仪并组织模仿行礼,由此加深学生的理解。再如,可在课前几分钟组织诵读诗词经典,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经典内容通俗易懂,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节奏感强烈,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每天在浓烈的国学氛围中学习,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3]。
(四)联系实际,开展活动体验法
小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好动。在紧凑的课堂学习之余,学校可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在校内开展以国学经典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既能舒缓学生长时间学习的疲劳,又能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在端午节举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朗诵活动,通过对屈原作品的诵读,让学生深刻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从思想上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结束语:这种“把国学经典引入课堂,用于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举措对教师来说,既掌握了一种更高效的德育方式,又达到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目的。而对学生来说,既接受了国学精髓文化的熏陶,提高了思想道德素养,又培育了高尚敦厚的品格,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智慧和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丹丹.国学经典进课堂——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2):84-85.
[2]师春花.基于国学教育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实践探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7):90.
[3]张红雷.新时代大学生将国学经典融入学前儿童德育实践探析——以《弟子规》为例[J].山西青年,2019(11):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