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艳平 牛海峰
山西省岚县普明镇普明中心学校 ?033500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逐渐意识到生本课堂的使用。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就是让老师适应现代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己的对问题的独立见解。要让学生主动跟着老师步伐走,学会自主交流。为学生创造出来一个既快乐又觉得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就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课堂教学
引言
所谓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指的就是在有限的课堂实践之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1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构建的意义
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老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带领现代的小学生努力学习了,让他们有了惰性不会自己动脑思考只会接受老师们给灌输的一些死知识。生本课堂构建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的脑子转起来不再懒散,不再是只会接受老师给予的内容与知识,对上课重新恢复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生本课堂就是说要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技能独立思考又能通过沟通得到结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放在学生手里,让他们懂得学习的乐趣,知道学习的意义,然后就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2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构建的策略
2.1做好数学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可以为高中数学课堂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它不仅可以明确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学习意识的实际需要,而且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设计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以烘托课堂教学氛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体验和回味三个阶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计算变异面积等相关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说出并充分表达自己对多边形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以保证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对这堂课的感受写下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性。
2.2数字和形体结合起来导入学习
小学生在刚接触小学数学的时候都会很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很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懂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需要老师把数字和形体结合起来教学了。例如,在刚开始学习数学第三单元“加减法”的时候,3+6=?老师可以带同学们做互动,一边站着三个学生,一边站着六个学生再把他们合起来,让台下的同学数数总共有几个。再比如学习各种形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利用粉笔把它们围成各种图案让学生投票猜谁的面积最大?为什么它的面积最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和老师一起解决。
这样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多了,学生也本就爱玩、喜欢热闹,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掌握了这一知识点。而且我相信这样掌握的知识点肯定比老师硬塞给的知识记得牢。
2.3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由于年纪尚小,思维理解能力尚在不断发展之中,因而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真实生动的情境,以此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思考并进行实践验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些生活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实例,进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数学思维来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一课程时,学生常常会不理解测量棱长与计算面积的作用是什么。这时,教师可以借助真实的视频将问题呈现出来,如用制作鱼缸的真实影像资源,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面积的概念,通过增强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来深化对抽象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4学生提问学生让他们接受学习
学生最怕的莫过于老师的提问,因为老师毕竟是老师,身份不一样给他们的感觉就不一样。很多学生本来会这个问题但是老师一提问,站起来太紧张导致想不起来了。这种学生大有人在。如果让学生提问学生,就像辩论赛那样让他们就有了动力。例如:把学生等分为两组或者几组,老师负责计分,让学生小组一对一提问,像那种比较容易混的知识点,提问出来的人如果对方小组回答出来则对方小组加分,反之自己小组加分。要让他们有团队荣誉感。学生们都是争强好胜的,这样会让他们所有人都努力回答问题在竞争的过程中学习并记住这些知识点。到最后辩论赛结束,老师公布分数,哪个小组赢了可以获得口头奖励或者其他小奖励之类的。结束以后可以再跟他们说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这就与第一点对应上是他们会下课自己去预习下一知识点。
2.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为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并掌握知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观察、归纳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解答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例如,在教授加法运算定律时,可设置如下小问题:问题1:张叔叔准备和小伙伴骑车游玩三天,第一天上午骑了43千米,下午骑了55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呢?同学们可能采用不同计算方式得出同样的结论,即43+55=98(千米)或55+43=98(千米)。在该计算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究加法交换律。问题2:张叔叔骑车过程中,第一天骑了98千米,第二天骑了92千米,第三天骑了88千米,这三天总共骑了多少千米?同样地,同学们可能采用差异化的计算方式得出相同答案,即(98+92)+88=278(千米)或98+(92+88)=278(千米)。为此,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个数相加过程中,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正确理解加法结合律。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并且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学生为主体来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这样,小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成绩提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道德品质修养的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会成.提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高效性的策略[J].中华少年,2020(5).
[2]刘映辰.基于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探究[J].?中华少年,?2018(4).
[3]黄友锋.基于发展理论,建构数学生本课堂[J].黑河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