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萍 杨杏芳
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学 678000
[内容摘要]聪明的学生却不能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而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却能成为优秀学生,究其原因,是非智力因素所导致的。生态课堂以因材施教为宗旨,以实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除了重视智力培育,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运用。
[关键词]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生态课堂 运用
孩子的学习,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好的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也往往会成为班级的学困生;而智力一般的学生,有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样能成为优秀学生。
一、智力与学习
谈到智力,人们通常会想到“聪明”“愚钝”这些词。也就是说,人们习惯把聪明与否作为判断一个人智力水平的依据。实际上,科学地给智力一个定义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综合各国研究者的论述,我们可以说,智力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其基本特点是:智力先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一定年龄时,智力趋于停滞,并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而后又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韦克斯勒的“智力发展的年龄趋势” 图和贝雷(N.Bay|ey)的“智力生长曲线”图得到证实:

智力发展的年龄趋势 智力生长曲线
当然,个体的智力发展不是单调递增的。由于智力由多重成分构成,不同智力成分的发展也呈现出有早有迟、有快有慢、先快后慢的特点。我们来看看瑟斯顿研究发现的“不同智力成分的发展”图和韦克斯勒的“不同能力的平均发展水平”:

不同智力成分的发展 不同能力的平均发展水平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人与人之间不仅有智力量的差异,而且存在质的差异。智力质的差异反映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认识活动类型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了解、分析、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2、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不同阶段的教育也要符合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3、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尽可能摒弃历史对照法而多采用逻辑批判法。毕竟,历史对照法更多的是一种方向性引导,而逻辑批判法才能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孩子纠错扶正。
二、非智力因素及其形成
中国古代就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其中“能”是指“会不会”,即智力因素;而“为”则是指“肯不肯”,即非智力因素。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
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于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家庭方面。孩子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影响,家庭各方面条件好,儿童受其潜移默化,其非智力因素就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二是学校方面。老师是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教育的人,如果老师对他们有意识地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从小得到良好的规范,则其完美的人格就可能塑造起来;如果这一点被忽略了,则其人格便可能造成缺陷。三是社会方面。如果学生周围的社会风气好,则对家庭、学校的教育有巩固作用;如果不好,则有冲淡甚至腐蚀作用。四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果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从善如流,凡是家长、老师所要求的就认真做到,那么他就会不断向健康的方面发展,而最终臻于完善;否则,其人格便会走向另一面。
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维持、调节等功能。适度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慧活动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而那些过高或过低水平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慧活动起不良的作用或促退作用。为此,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优化非智力因素。
三、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活动。它既受教师教的影响,也受学生学的影响;既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又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
据丛立新对121名学生高考成绩和他们的智力因素水平及非智因素水平的调查显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影响学习效果。在各种智力因素水平的考生中,非智力因素优秀、高考成绩在录取分数线以上的人数的百分数,都超过非智力因素不良者。智力中等而非智力因素优秀者其成绩可与智力较高者并驾齐驱。
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1)就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内部来说,他们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有显著关系,而与智力水平关系较小。也就是说,导致这部分人学习差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即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热情和学习毅力。(2)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内部来说,他们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与智力因素水平关系较大,而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几乎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水平一般都比较高。如果他们之间在学习上还有什么差异的话,已不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他们之间在智力因素上的差异造成的。
这些研究启示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时要因人而异。对于学习成绩较好者,由于其非智力因素水平较高,所以要注意进一步开发其智力。或者通过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开发智力。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者,开发智力和优化非智力因素都十分重要,但二者之中,优化非智力因素以提高学习的动力更为重要。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归根结蒂,是正当需要的培养。在培养需要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修养、认识水平、年龄、性别各异,所以孩子的需要也不相同。当教育双方的需要不一致时,教育者应及早调整方向,改变教育策略,更新教学方法。
第二,注意培养高层次需要。低层次需要主要是机体需要或生理需要,它们比较脆弱,既容易被满足而失去活动的动力,又容易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改弦易辙。高层次需要主要是社会性需要,它对活动具有强大动力,不会因需要满足而失去作用;相反,它会使活动的动力进一步加强。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说服法
在非智力因素培养过程中,说服教育工作是基础环节。说服法采取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一般来说有教师宣讲、班队会、主题班会、谈论会、讲演会、报告会等。至于采取哪种形式、宣讲什么内容,要视所培养的非智力因素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条件等具体因素而定。
2、锻炼法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注意多样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还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开展的活动一般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一是要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完成该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二是要让学生了解某种非智力因素对顺利完成活动的必要性;三是要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包括对人、对事、对集体、对社会的态度等),掌握适当的行为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主要有三种典型的活动:①学习活动,它是学生的主导活动。②课外活动,它最能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③劳动,包括学校内的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家务劳动以及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等。
3、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是他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内化和深化,它能提高学生对自身非智力因素形成和完善的主动性。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教给学生—些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自我教育的环节:自我反省,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4、心理辅导法
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方面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心理辅导教育包括:①给学生开设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让他们初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②对有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学生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学习指导;③向学生讲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五、非智力因素在生态课堂中的运用
生态课堂的实质是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情趣和个性发展。这无疑是强调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换句话说,非智力因素是生态课堂教学的根基,也是实施生态教学的关键。对教学不同环节中非智力因素的运用,笔者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优化设计,力求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毋庸置疑,教学需要预设。而优秀的教学预设必然是切合学生实际的设计。它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与内心需要。试想,脱离了学生实际的需要教学,能不让学生厌学吗?
2、创设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度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合乎教学内容的情境、针对自然环境与学生学习状态的情境创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主动性,也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进而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情境的创设,要以调动学生适度的学习情绪为标准。太激昂则容易走向肤浅,太安静则容易产生疲劳。
3、注意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再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情境创设,都难以实现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里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及时进行调整与引导。
4、巧用暗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当学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与情境之外时,我们要用好暗示手段,既不让教学程序由此而被打乱,又要能让分心的学生及时回到教学情境与内容中来。如果停下课来教育或是批评,往往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5、及时调整,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是促进单位时间内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过程。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及时进行反思导致学生分心的原因,进而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在兴趣之下投入学习活动。
6、适度奖惩,维护每个学生的气质与尊严。有学者提出“夸出来的教育”的观点。这种说法有道理,适度的奖惩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必需的。所谓适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进步、个性特征、气质类型等。不能因奖或惩纵容了学生,也不能因奖或惩伤了学生的尊严。一旦发生此类情况,教师因在最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克服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虽然它的形成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相关各方都应当为之而努力,但是,作为教育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在其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与影响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为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发表于《保山教育》2014年第三期)
参考文献:
1、阴国恩 李洪玉 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2、朱鹏程. 积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小学教学参考.2014..5
3、王美璎. 培养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重庆与世界.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