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珞珈山街幼儿园
[摘 要]教师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传统教育中还是现在进行信息化教育中,都少不了教师这个角色。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的角色以及教师的任务也在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分析教师在传统教育中的角色特点和信息化教育中的角色特点,找出传统教育教师角色特点的不足,随着教育改革,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转换。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教师;教育改革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正在改变着目前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教育的信息化开始发展,而教育方式改变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人物。没有了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没有了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会有距离感。所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教学中的教师
在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就承担着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重任。传统的学校教育基本特点是相对封闭状态下的编班授课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传统教师作为课程学习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理解和贮备知识,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提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是课程学习的中心。所以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知识的绝对权威来源、知识的传授者存在着的。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又称为教师“主演式”教学模式。
二、教育改革之后的教师角色特点
鉴于传统教师所面临的困境,“主演”教师角色需要向“导演”教师角色转换。“导演”教师是信息化教育的“主角”,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唯一的一个具有理性思考的成年人,因此他本身被赋予以下几个特征,只有具备这些本质特征,才能完成“导演”角色赋予的使命。
(一)“教练”角色
从教师功能来看,教师不能作为“选手”替学生跑完人生的跑道,他应是教会学生训练方法的教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作为教练,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答疑者和引导者,应善于发现不同“运动员”的特长并给予差异化的培养。第一,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第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第三,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知己”角色
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知己,就像导演和演员那样亦师亦友的好朋友。这是因为第一,在信息化教学中,需要师生以平等的地位互相交流;第二,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使教师的权利和权威有所分化;第三,网络使更多学生沉迷于“人-机”交往之中,缺乏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需要教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与学生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学情。鉴于以上原因,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己,能够改进师生关系,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三)“学者”角色
从教学资源的来源看,教师应该成为追求自身不断进步的“学者”。
原因有二:第一,学生除了观看指定微视频进行课前学习之外,还会通过互联网、贴吧、微博等,加深相关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很多教师曾遭遇被问倒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教师跟随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深造,走在学生的前面,才能保证不被学生问倒,从而保持“为师”的尊严和威信。第二,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一日不学,便会落伍”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教师更应该保持与时俱进,为学生做好“勤奋好学”的榜样,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履行的义务。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权威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助手,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教师的角色逐渐适应了教育的改革,这位教育改革的继续前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新型教师角色实现路径
(一)观念更新: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基”
首先,“低姿态”,甘作服务员,为学生学习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从课堂上的“圣人”变为“服务员”这种观念的革新,是翻转课堂顺利推进的基础,也是“导演”教师成功“变身”的内在而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
其次,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将“为分数而教”转变到“为发展而教”,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自身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
最后,重塑学生观,摒弃“学生是被动的客体、知识的容器”的观念,把学生视作积极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探究者。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才使得教师角色转换有了可能。
(二)信息技术素养: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助力
首先,具备教学微视频制作的技能,能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知识最优呈现方式,以便学生愿意看、也看得懂教学微视频。
其次,熟练应用翻转课堂中追踪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作业进阶情况的软件分析系统,懂得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如论坛、微博、博客等)和即时通信平台(飞信、QQ、微信、易信等)与同学们互动,并通过平台的应用,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深师生感情。
最后,具备多媒体教学技能,熟练应用投影仪、幻灯、展示台、录像、广播电影、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第四,具备信息的搜索和筛选能力,为学生在信息海洋中导航。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提升了教师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助翻转课堂一臂之力。
(三)终身学习: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保障
在学科素养上,做到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图谱”,明晰学科知识点,深度把握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充电,尽量减少被学生问倒的尴尬局面。
在学习内容上,积极学习或关注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教育信息技术、现代科技知识、教育改革趋势、新课程要求、学习者特征变化、经典教育论著等。
在学习习惯上,拥有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索的习惯,为学生树立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擅长学习的榜样,并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教师终身学习,及时自我发展,时时处处走在学生前端,满足学生个性化“挑剔”的要求,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教师教育.2015.
[2]陈培瑞.时代呼唤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J].教育发展研究.2002.
[3]容超贤、陈美珠、关丽婵、何玉红.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8.
[4]杨晓萍、王立、刁铁军、鞠铁柱、牛海燕、潘玲. MOOC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分类与转换[J].高等农业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