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庆萌 2.罗美惠
1. 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2.双流区迎春小学
一、起:激趣导入,访寻诗佛。
1.激趣导入:
师:中国是一个浪漫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同学们,赵老师首先要考考你们文学常识。中国被誉为“诗仙”的是哪一位诗人?
生:李白。
师:非常不错,回答干脆响亮。接着来,中国被誉为“诗圣”的是哪一位诗人?
生:杜甫。
师:中国被誉为“诗佛”的是哪一位诗人?
生:王维。
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你知道王维何许人也?为何称之为“诗佛”?接下来有请同学为我们展示查阅到的资料。
2.生展示PPT:(关于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山居生活为了宦海浮沉半生的诗人开启了怎样的新篇章呢?那我们就一同去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二、 走进山居,且听诗吟
师:同学们我们一边听朗读音频,一边观看插图,体会古诗的意境。
师:听完你有什么感受?
生:1:山村的田园生活,冷清。
生2:恬静,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受。
师板书“山居秋暝”。
师:“山居”说明什么?
生:诗人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
师:一个“秋”,点明了季节。
师:“暝”呢?你们知道意思吗?
生:结合书上的释义我知道是,傍晚。
师:说到时间,你知道古人表示时间的词还有哪些?
生:晓。早晨,比如:春眠不觉晓。朝,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晓、暮、暝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诗题的大意就是:诗人于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根据课文释义,我们去看看都有哪些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
师:浣女是什么意思?
生:洗衣物的女子。
师:歇?
生:尽。
师:王孙?
生: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
师:请认真听老师示范朗读,尝试在书上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师配乐朗读(配乐《高山流水》古筝版)掌声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划分的节奏线,自己朗读。反复读,把这首诗读爽口了,流利了。
朗读节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我发现有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
(生朗读全诗)掌声
师: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置身终南山下,在那雨后的秋季,听见耳畔的清风明月细细低语,那份村夜生活的舒适与惬意恰到好处。你们还想读吗?
(生均跃跃欲试)
师:都想读,那我们一起来吧!老师读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诗的韵味渐渐浓厚了,我们换一下,你们读前两个字,我读后三个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越来越浓厚的诗意,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注意把握刚才的节奏,注意体会你在读这首诗时心里的感受。
(生齐读诗歌)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反反复复读过很多遍。读古诗尤其是经典的古诗,我们不但要注意它的节奏、韵律。更要捕捉你在读这首诗时内心的真实的感受、情绪。
三、升:动静成趣,徜徉意境。
师: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图画?
小组讨论,分别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
生1: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师: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生2: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
师:你来描述一下。
生:暮色苍茫,一轮明月皎洁当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枝叶斑斑驳驳地洒落下来。
师:你的语言也是如此的诗情画意。
生3: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
生:清清的泉水潺潺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缎闪闪发光。
师:这里的景色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生4: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
师:你猜猜她们归来的场面。
生:竹林间不时传来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嬉笑声传到了竹林外。
生5:第五幅是“莲动下渔舟”。
师:同学们,这美轮美奂的画面,是如何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生1:有静态的景物。
生2:有声音的描写。
生3:有画面感,有人物。
… …(学生积极发言)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景?
生:“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
师:颈联描写村民的活动,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静”呢?
生:以动衬静的效果。
师:王维的山水诗善于用热闹的字面表现幽静的境界。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体味出平和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师: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
(多媒体展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就像诗人在《鹿柴》中写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师:同学们说得很准确。“空山”二字显示此处如世外桃源,表现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的愿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四、水浊心清,我自为之。
师:几千年前诗人王维遵循内心隐居山野,却在空旷的山野间意外为自己的心寻得一片宁静、舒适与安逸。这也不失为一场美丽的邂逅。同学们,让我们再次翻开书,在朗读中去体会。
(生轻声齐诵古诗,大部分学生可背诵)
师:人生海海,山山而川,走过平湖烟雨,跨过岁月山河。也许,你也会迷茫,会彷徨,不妨想想王维曾在山林,田野,大地的怀抱中觅一份安宁。去吧!去聆听自然的声音,去享受风的抚摸,去感受泥土的温暖。在山水田园间,重拾那份直面生活的潇洒与淡然!
评析:
赵庆萌老师执教的《山居秋暝》位于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编排,《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第一教学出发点立足于课本
融汇贯通;激趣导入中从各种不同诗人的名号“诗仙、诗圣、诗鬼”等入手进行提问不但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回顾了之前我们学习过诗人称号的知识,是为教学中的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第二教学立足于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社会经验生活不足,让他们走进古代诗人的内心,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难的。所以赵老师在教学时通过朗读、揣摩、想象、感悟等多种教学手法,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倾听诗人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
第三 立足于教学方法
教读古诗和教读现代文不一样。古诗短小精美,情感丰富,思想深髓,而离我们现在的学生甚远,所以要阅读古诗,就要在读中打开思路,在读中品味和感悟。此教学片段实录十分贴切地体现了这一点,思路清晰,教学有序,循循善诱,是为我们古诗教学很好的一个学习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