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萍
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北 保定 073100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相比于过去的教学来说,目前高中阶段的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层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文章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例,据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况展开分析,从而针对现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
新形势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作为奋战在初中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不妨借助古诗词来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之能够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1当前高中阶段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1.1忽视汉字文化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课程目标中第七条提到,“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汉字是最美的母语,董一菲说过,“在汉字教学中我追求三味:文学味、文化味、美学味。”然而在高中学段,教师往往忽视汉字文化教学,更缺少对汉字文化的美感教学。在笔者见习、实习阶段以及平时的课堂观摩中,多数教师会直接正音释义,如《诗经·氓》中“隰则有泮”中的“隰”字,读音“xí”, 结合注释 :低湿的地方。此种教学方法通常雪过无痕,难以内化。应注意到“隰”的构字法,本义为何?衍生义又有哪些?与“隰”相关的文化等,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建构知识网络。
1.2只重知识学习,未重情感感悟
以当前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情况分析,有的教师过于重视诗词的默写以及背诵记忆,过于重视古诗词的古诗词背诵及记忆,未能正确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词的世界,也未能从心去体会古诗词的精髓所在。还有的教师在古诗词课堂中只是采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未能给学生留有联想与创造的时间。
1.3忽视传统礼俗制度文化教学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诗词里面蕴含了古代的制度、礼俗等。要达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首先应了解文化,但由于高考题中文学常识的考查极少,以至于相关常识被忽视。董一菲认为,“人文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宗教传统相当薄弱而又以礼乐治国的国家,人文精神更加重要。”然而高考的压力,往往只讲解青光片语,让学生管中窥豹。如讲解杜甫的《登高》,很多教师在知人论世环节只是介绍为何被贬、被贬何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全面的讲解中国的贬官制度,弱水三千,不能只取一瓢饮。
2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实施对策
2.1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融入教学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习富有兴趣的学生和对学习不存在兴趣的学生,在本质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如果学生可以对古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自主探究古诗词当中所蕴藏的意境,继而让学习实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学生如果对古诗词学习全无兴趣,就无法提起学习古诗词的劲头,很难自主开展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故在教学时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开展课堂设计,为他们塑造一个充斥着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这样优良的环境当中得到审美上的感染,合理带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慢慢融入到古诗词的教学当中。
2.2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
古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诗人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在简短的几句诗词中,我们有时能够了解创作者的情感意愿、个性追求甚至毕生理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诗词的学习与鉴赏既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与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不妨用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春花”“秋月”常用来指代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却希望这些美好尽快终结呢?从“往事” “故国”等词中可以得知作者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不幸的故事呢?他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写出这首千古佳作的呢?在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李煜前期的一些词作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在不同时期词作的分析、对比中对其词风转变的原因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2.3从培育文化认同感入手,鼓励学生学习
古诗词在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模式是生动、形象的,而且内容极为丰富,是我们国家民族的骄傲。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悠久,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有关的比赛,可以演讲类的,也可以辩论类的,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认知。同时,还需要多多激励学生去阅读,多看一看历史知识和相关的节目。引导学生关心一些有关古诗词的节目,如《诗词大会》等,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古诗词所带来的优美情景,感悟古诗词表达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提升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兴趣。
2.4考查礼俗制度,破解术语之义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的各种风俗、礼仪等只能从作品中感知一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教师要借作品适时浸润传统文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诗词选取相应的文化知识讲解。如送别诗,古代人们送别也有各种礼仪,在古代的礼仪中,“有 ‘ 祖道 ’ 一礼,是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这种礼算是最早、最为正规的送别。《荆轲刺秦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后引申为饯行送别。形式上,有以酒践行,如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都是以酒送行 ;折柳送别,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除了送别文化,古典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乡愁文化,对于乡愁文化董一菲进行过专题鉴赏,从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到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再到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通过串讲,让学生在充满历史感的“乡愁”文化中充分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诗意的文本解读和诗意对话,复活传承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意识地浸润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的古诗词历史非常悠久,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古诗词也是历史文化的体现。在古诗词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哲理,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创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方法,从高效课堂教学着手,确保高中生可以体会到古诗词学习的真正意义,感受其表达的感情,推进古诗词的传承。初中语文教师理应紧跟形势,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指导,使之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此后的语文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欣馨,于忠海.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情感渗透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19).
[2]罗莉群.人教版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8(7).
[3]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4]孙健.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法——以苏轼词中的"梦"意象分析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35(005):63-64.
[5]左红梅.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技巧[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