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王婷婷
[导读] 我国正处于教育事业逐步完善的时期,

        王婷婷
        合江县白鹿镇初级中学校     646211
        摘要:我国正处于教育事业逐步完善的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之下,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们要整合现状,提取以往教学模式中的优质部分,为初中学生营造一个乐学高效的课堂。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的原因,和提升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举措,对此进行简析。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这一学科作为初中学生所必学的重点科目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同学生自身都应该重视该学科的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上升一个新的高度,自古以来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推陈出新,积极探寻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一、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顾名思义在教学中有效果、有效率,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交流沟通,兼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求出新型的授课方式,在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课本所讲述的知识点的同时,用原本一节课的学习时间,达到两节课的学习效果,做到事半功倍。这固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一)对学生而言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原因,每一个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也会有所差距,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的授课方向是遵循整体性原则,授课的进度是伴随大部分中等阶段的学生的。这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方面,成绩好的同学会觉得学不到数学知识,老师授课的内容自己已经学会,渴望新的数学知识又不能做到;另一方面,成绩差的同学会出现“掉队”现象,跟不上老师授课的节奏,长期以往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就会越落越多,更有甚者会对数学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认为数学学科的教育空泛乏味,造成数学成绩不理想,以致于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对教师而言
        首先,有的初中数学教师还是像以往一样,存在一味的固有思想,在数学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独揽大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和学生的互动效果差,仍然是教师独自在讲台上进行授课,学生在下面安静聆听。虽说,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应归还课堂与学生自身,让学生作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小主人,但不少教师仍秉承旧制,对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还是细致入微,对于学生的提问进行逐字逐句的回答讲解,这种看似负责的授课方式,实则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进行了限制,不利于贯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初中教学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新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在提高学生的分数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解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学生机械的进行知识点的记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习题,做题再做题,这是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通用的授课策略,学生对于数学的接收是机械的,缺乏主动性。有小部分的教师会“偏心”,在初中数学的日常授课中讲解一些难题,这只是针对一些数学基础好的同学而言,无法满足数学基础差的同学的学习方式,无法充分发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一)教师应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不应只是单纯的传授课本内容,教师的角色应是良师的同时,也是学生的益友,教师可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可能会有一些心里话、小秘密之类的,不愿意和家长沟通,老师就可以作为一位聆听的朋友对学生进行疏导。在了解学生心理和实际状况之后,教师应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结合学生状况,制定出合理高效的授课计划。教师的授课计划要以课本知识作为基石,再融入一些生活元素,让学生理解,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不只是为了考试的分数而学习,还为我们以后的日常生活打基础。例如,在学习方程式的实际应用时,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课堂的情境设定,可以说:在中秋前夕,小明同学和父母一起去给爷爷奶奶购买中秋月饼,得知两大商场的月饼均有优惠活动,其中A商场的月饼是满五百元减二百元的打折促销,B商场的优惠是全场的月饼均享受打八五折的优惠力度,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小明同学挑中了两个商场同一款月饼,在哪家商场购买划算呢?这样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变得乐于学习数学。由此说明,合理设定教学情景,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应因材施教,采用阶梯式教学模式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授课对象是所有学生,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都有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适当的采用阶梯式的授课模式。所谓阶梯式,就是将学生根据学习程度分在不同的阶梯之上,进行分批教学。较低阶的学生,教师应重点教授其数学的基础知识,做一些基础的练习题,稳固根基;处于中阶的学生,在稳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适当做一些知识的拓展,练习题增加一些中等难度的。对于高阶的学生,数学学科的底子已经打好,要做的是开阔创新,教师可提前教授新的数学知识,做一些复杂的练习题以扩展思维。这种阶梯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缓解差等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压力,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著。
        (三)教师应整合创新教学板块,教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小组学习
        一改以往教师的授课方式,现如今教师应推陈出新,结合教学目标的改进发展,教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记笔记、做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扬学生的团队精神,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例如在学习图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老师提前分配好学习小组,由同学自发选出小组长,每个组选择一种图形进行面积的研究,小组长带领整组成员,自己动手做图形也好,寻找身边的近似形状的物品研究也好,由教师指导得出最终结论。这种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有更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化的目的。
        结束语: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教育工作者们应给予重视,同时要时刻遵循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们努力研究有益的授课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晓灵.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20(93):63-64.
        [2]徐红梅.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家长,2020(14):118+120.
        [3]章航.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校园数学,2019(41):2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