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婉珍
上思县思阳镇中心小学 535599
【摘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是可以通过“教学语言”这一媒体,去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立德树人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语言势必带有教育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学语言更要精益求精,以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语言 立德树人 教育性 直观性 启发性
课堂教学讲授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讲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讲授教学指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经验及形成教程直接呈示给学生,并作必要的描绘、举例、阐述、解说、论证等,学生主要通过聆听、观察与思考进行接受学习。〔1〕教师语言素质制约着学生脑力劳动的频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思想的根据是语言,脱离了语言就无从思想。”〔2〕因此,本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谈些简浅的看法,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教学语言立德树人之一——教育性
1.1体现在组织教学的语言上
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惊人的教育力量,在立德树人方面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请学生读课文,他是这样讲的:“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部分朗读一遍。好,请某某同学来读。”待学生读完之后,老师说:“读得很流利,看来你在课下做了认真的练习,请坐下。”看似很普通的几句话,好像缺乏精彩,但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与爱护。
1.2体现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一节生动的语文课,无时无刻不存在语言的育人性,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读懂了《鸟的天堂》一文之后,因势利导,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可是许多人却肆意抹杀鸟类,危害它们的生存环境,使它们濒临灭绝,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也听不到鸟儿婉转的啼鸣,看不到鸟儿振翅的身影,那么,这个只有‘花香’没有‘鸟语’的世界是多么冷清,多么乏味啊!所以,让我们也保护鸟类,爱护这些可爱的生灵吧!愿祖国的山山岭岭,江河湖海出现更多的‘鸟的天堂’!”我们大人听了这番话都会感到震撼,何况孩子呢?相信这些话也会像一粒种子,将爱护鸟类的思想播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更相信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会对孩子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行都会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
2.教学语言立德树人之二——直观性
所谓教学的直观性,是指语言生动形象,既幽诙谐,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达到化抽象为具体,融意会于言传的效果。
2.1它体现在识字教学中
其实,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在识字环节上也有很大的作用,比如一年级教材,有个识字部分:“田力男,小土尘,小大尖……”就很直观,而高年级在写作时,经常把“尊敬”的“尊”与“遵守”的“遵”混为一谈,甚至还“买”“卖”不分。那么,我就教学生:“遵守”的“遵”是与“纪律”搭配,纪律是大家制定出来的条款,它严格规定我们在哪些地方应该怎么做,不允许违反,所以有个“走之底”包围起来,表示有约束,是依照,按照的意思。而“尊敬”的“尊”是指敬重地位或辈分高的意思。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性的文明礼貌,所以,没有“走之底”困住。而关于“买卖”,我则结合平时生活经验进行直观引导,如,“十”字头表示多,少“十”则“买”,多“十”则卖。再如“自大一点就要‘臭’了,‘臭’字口边就是‘嗅’(闻)了。”这样,学生则不难理解,以后也不易再出错了。
2.2它体现在教学的语境描述中
直观性的教学语言更形象、亲切、轻松、活泼,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于学习中,使之乐于学!如一位教师在上《曹冲称象》这一课时,说了这样的引语:“大象,是一种庞大的动物。我们在动物园或者电视里都曾看见过,它那么大,想称一称它究竟有多重,这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摇头,表示为难),可是(惊喜),在古代就有这么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他只有六岁,比你们还小呢!他就想出了一个称象的好办法。
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称象呢?怎样称的?结果怎样?”这样直观的教学语言和表情把其中的主要内容介绍出来以后,连设了几个简单却体现主要问题,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上得体的动作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比你们还小呢!”这句话,会使学生更不服气,想要探个究竟才善罢甘休。
3.教育语言立德树人之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也是立德树人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指教师用睿智的语言要羊城晚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去划定学生思维的航线,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的答案。
3.1启发性的语言,它表现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语上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我也不例外。因此,我很注重精心为每堂课设计精美的导语。如在《草船借箭》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我先简单介绍本文的语言特色,接着问学生:“课文有没有对诸葛亮的神态描写的?”学生带着疑问、好奇快速通读全文找到“笑”字。再让学生质疑看到这个“笑”字你有什么疑惑,学生提出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笑?2、诸葛亮笑什么?为什么在这么危险的时候诸葛亮还能笑出来?而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研讨课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文本的学习,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
3.2启发性的语言,它表现在精心设计、连拉有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中
教学当中,一串精心设计、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问题情境创设,通过一个又一个悬念,将学生引入“困而学之”和“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各个环节中,教师要紧紧扣住学生心理设疑,创设“愤”、“悱”的情境,关键处启发诱导学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高度紧张而又异常活跃,从而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且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3.3它还表现在对某些知识讲解的“留有余地”上
“留有余地”并非是故弄玄虚,启发的最佳时机是教师将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时,稍加点拨,效果就非常明显。例如,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抽象——具体”这对反义词时,学生看了似懂非懂。于是,上完《匆匆》一文后,我就用“时间飞逝”这个词作比较进行引导,进而让学生理解“抽象——具体”这对反义词。“‘时间飞逝’是什么意思?”学生勇跃回答说:“是指时间过得很快!”“那么,时间过去的时候,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吗?”“没有。”我趁机说:“对,看不见,又摸不着,不能具体经验得到的,笼统的、空洞的,就是‘抽象’;相反,就是——”“形象”学生顿悟!“谁能根据‘抽象’这一意思,说说‘形象’一词的意思?”“我来说,老师,我来说……”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着。
结论
总之,一节课大部分的细节都是自然生成的,教师要时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具体化、实用化。其次,我们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素养,提高业务水平,运用理论知识实践于语文教学,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丛书),文章起止页1——270,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
作者简介:
陆婉珍,女,壮族,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人。2000年7月师范毕业,同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上思县思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单位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思阳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13481749097
电子邮箱:luwanzh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