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童话散发浓浓语文味——《在牛肚子的旅行》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黄丹
[导读] 古人云:“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
        黄丹
        璧山区东关小学校  402760
        古人云:“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在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材中,童话类课文占很大的篇幅,因其文体以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等特征,把故事讲给学生听。而科普童话又是借助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形式介绍科学知识,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在感受故事趣味的同时,普及科学知识。科普童话既兼并童话趣味的特点,又让学生真实体验科学道理,是“含有知识的童话”。接下来我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例,着重探讨如何以文体为抓手,依体而教,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教出科普童话“语文味”,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及科学素养的提升。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二学段童话类课文编排如下:三年级上册编排了两个童话单元,第三单元课文有《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 牛肚子里旅行》《一 块奶酪》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阅读) 和“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表达)。 紧接着第四单元以三篇童话一《总也倒不 了的老屋》《胡萝 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 为例子,学习和运用“预测"策略,因此,语文要素为“- 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和“尝试续编故事”。 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编排了《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童话,语文要素要求“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表达)。 四年级上册只有一篇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编排在“提问”策略单元中。四年级下册再次编排了一个话阅读单元,有《宝葫芦的秘密》《巨 人的花园《海的女儿》等三篇童话,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和“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从教科书编者所编排的语文要素看,童话教学的价值追求显而易见:一是感受丰富的想象:二是尝试编故事。其要求在逐步提高,如阅读,从“感受丰富的想象”到“走进想象的世界"到“体会人物形象";又如表达,从“尝试编”(自由度大) 到“尝试续编"。
        在这单元里教材的编排也是层梯度编排,《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体会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表达他的愿望。《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生命历程,想象一粒种子的心里,感受他的愿望。《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画出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线路图并复述故事,《一块奶酪》能够对童话中的人物,做出简单的评价。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童话的基本特点,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及阅读童话的好处。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从读童话到写童话,教材编排体现了阅读铺路,从读到写的理念,也为三年级的学生起步作文降低了要求,“试着”也看出了本次习作旨在激发学生的写童话的兴趣。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等经典童话,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走进更加广阔的童话世界,养成课外持续阅读童话的习惯。
        本文虽然是一篇科普童话,不应该把教科学知识作为重点,而是让学生在感受故事趣味的同时,普及科学知识,本课的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结合- -定的故事情节练习语言复述、表达能力,感悟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了解牛的反刍原理,树立伙伴友好、互助意识。因为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识记“咱”“答”“偷”等15个生字,学写“旅”“救”“算”等1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经历,了解童话中奇特的想象以及蕴含的科学知识。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感悟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产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尝试创编有趣合理的童话。
        确立了目标,我围绕目标开展了以下学习活动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揭题写字:同学们,童话王国是个神秘的世界,今天我们就和两只小蟋蟀一起走进童话世界经历一次惊险又神奇的旅行——在牛肚子里旅行。
        2. 板书课题:(10.在牛肚子里旅行)
        板书的同时指导书写“旅”字。
        3.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在牛肚子里旅行?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感觉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弄清路线
        1.点名读课文。
        (1)结合课文语境学习多音字“几”“答”,在朗读课文中为“贮藏”“骨碌”正音。
        (2)边听边思考,试着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2.通过读书谁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
        (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只名字叫红头的蟋蟀进了牛肚子。
        (2)为什么在牛肚子里旅行?玩捉迷藏时被一头牛吃草时吃进胃里。
        (3)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感觉怎么样?感觉这次旅行不轻松,红头随时会死掉。
        3.这是一篇科普童话,里面藏着一个“反刍”的科普知识。张之路爷爷就把“反刍”这个复杂的科学知识藏在了红头的旅行路线中。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然后在学习单上画一画红头的旅行路线图,并讲一讲红头的旅程。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路线图:
        牛嘴——牛肚子——第一个胃到第二个胃——第二个胃到牛嘴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讲红头的旅行路线,即“反刍”现象。
        三、聚焦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悟真挚的友情
        1.在这次惊险的旅途中,离不开好朋友青头的鼓励。文章一开始说红头和青头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请你默读课文8-20自然段,用“——”画出红头遇到困难时说的话,用“~~~~~”画出青头鼓励红头时说的话。
        学生反馈对话内容。
        2.启发引导:青头、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如何?再读对话,圈出描写红头、青头表情和动作的词语。
        3.学生交流红头的心情,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红头:“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红头:我被牛吃了……正在他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红头:“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你就是红头代入角色有感情朗读。
        红头为什么拼命叫?
        红头说的话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省略号呢?
        红头为什么哭?
        红头为什么这么悲哀?他心里在想什么?
        师生分角色朗读,老师扮青头,学生扮红头。
        4.感受青头的言行,体会真挚的友情。
 出示默读要求,从哪里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完成下面的学习单。

            
            
            
(1)学生默读圈画,完成学习单。
(2)四人小组交流,完善。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单,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关键语段。
        小结交流,回顾青头的言行,感悟友谊。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相关段落。
        当红头被牛润到嘴里拼命喊救命时,青头是怎么做的?当红头被吞到牛肚子里害怕得哭起来时,青头又是怎么安慰他的?当红头感到悲哀时,青头是怎么鼓励它的?当红头重新回到牛嘴里,但已经一动不能动了,青头又是怎么做的?
        从青头的表现,你感受到什么呢?
        
        同桌分角色演一演青头和红头的对话,加上动作和表情。
5、引导学生讲故事
   引导学生说一说讲故事和读课文的区别,并思考,交流讲故事的诀窍。
 (可以不一模一样,加上表情、动作、自己的想象等)
借助线路图、关键词来讲故事
        四、续写故事,拓展延伸
        同学们,红头经历了此次惊险的牛肚子之旅,有一种劫后重生的感觉,红头找到了它的手机,更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如果你是红头,你将会在他朋友圈里写什么?青头看到了又会怎么做呢?你看到了会不会给红头和青头点赞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