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师生共“预”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董余兰
[导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学中,“预学”尤为重要,“预学”做好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董余兰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学中,“预学”尤为重要,“预学”做好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预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为教师的预设,是指教师提前做好规划、设计、预设和安排;学生层面为学生预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以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预学,体现“先学后教”的原则。
        教师的“预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预设
        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内容谙熟于心,预设充分,这样课堂才能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备课,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弄清楚编者意图,吃透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阅读相关资料,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比如:《范仲淹的故事》一课,教师在备课时要抓住文本内容,理清脉络。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2-5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第6-7自然段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所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本科教学的重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是教学的难点。吃透文本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详细了解课文内容,还应该了解课文的相关资料,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的名人,关于的历史故事,还有他写的古诗文,上课之前教师都应该涉猎并充分准备。教师把准备的知识贯穿到课堂上,让学生真正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形式,教师在了解学生和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预设要以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易于接受,发展学生素养为主。比如:《乡下人家》一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就要大胆创新,不以讲授为主。因为课文内容浅显优美,设计教学时,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读探究。比如在给每一个画面取名的环节,教师可以先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给相应的段落取合适的名字,然后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取名字,允许学生给相同的画面取不同的名字,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品读自己喜欢的句段环节,也要以学生表达为主,可以组织分小组表达,然后再集体汇报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总之,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是对学生学情的预设
        教师应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孩子的思想状况,结合班级的整体风气、基础和学习态度等,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自身发展特点,教师熟悉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授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低年级的孩子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要求学生读的流利通顺,节奏把握准确即可。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适当地介绍作者和古诗的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学生的“预学”主要指的是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有效的预习,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课堂上的互动。学生初读文本,扫清阅读障碍,梳理自己对于文本最想了解和掌握却又学而无力的一两条内容,为下一步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预习,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点的欠缺,重点学习自己不能独立掌握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帮助学生预习,我们设计了“预学单”中,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习目标,把课文需要掌握的内容以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做题,可以检查自己预习的效果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通过学生做“预学单”的情况更详细地了解学情,以确保孩子在偏离重点的时候能及时有效地导正。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乡下人家》,可以设计预学单为:
        第一步:熟读课文
1.本文共有()个自然段。
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第二步:预习字词
1.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装饰 华丽  照例  率领 觅食  倘若 天高地阔  甜甜蜜蜜 和谐
         第三步:内容感知
        1.画出文章的中心句,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2.边读边想,作者都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景物,并给每一处景物拟个小标题。
        3.填空
      
    此预学单内容全面,字词的掌握,篇章的理解和训练都涵盖其中。通过预学单的学习,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检测出自己哪方面知识掌握的不足,以便于在课堂上重点学习。
         “预学”是在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预习”最终都会呈现到课堂上,师生对文本的交流会碰撞出更美的火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的教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在预习中逐渐掌握了语文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自学,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就像我们教孩子学游泳,我们给孩子讲游泳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孩子游泳的动作,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姿势,最终我们还是要放手让孩子独立的游出去。
         语文的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充分的预学中设计教学,学生在有效的预习中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更加轻松高效。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学记>“豫时孙摩”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