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张涛
[导读] 数学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长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当中。
        张涛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6102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长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当中。小学正是基础培养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能提高当下的学习质量,还能为长远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科学有效的思维培养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发挥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具有明显的抽象逻辑特点,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对概念和公式定理的深入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理论灌输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被动理解,严重影响学生兴趣和学习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更新理念,探究科学有效的思维培养方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完成的,是在和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实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愉悦的氛围中增加安全感和参与感,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进而产生思维火化的碰撞,实现认知的突破和思维的创新。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用师道威严的理念和学生产生距离感,导致他们习惯于无条件认可教师和书本等权威,不敢产生也不会产生个人的认知和想法,导致死读书的低效教学结果。基于此,教师要重视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新。
          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分配的涵义。然后,学生们调动生活经验和字面理解开始回答。有的学生说分配就是把一样物品分给几个不同的人。有的学生说分配就是教师把卫生任务安排给不同的小组。这样看似与数学无关的讨论,实际上是学生认知思维的真实体现。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答案的五花八门而进行批评或者斥责,打击学生参与课堂,进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种时候,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踊跃发言,还要提供一定的思维指导。以“我爱足球和跑步。”进行引导,让学生们将它分成两句话:我爱足球,我也爱跑步。知识之间是相同的,学生们能很快明确这也是分配的概念,同时结合已学运用定律的知识,进行迁移思考,也就为乘法分配律的有效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平常的交流互动中,教师也要用亲和的态度,平等的姿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建立如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为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亲身经历对知识理论的探究过程,才能实现有效的理解,知道公式推理的前因后果,明确其存在的基础和运用的特点,提高综合素养水平。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参与,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得到有效培养,减少人云亦云的盲从,形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不断强化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创新发展。基于此,教师要改变理论灌输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比如在圆柱体表面积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能直接用演示的方式带领学生得出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只会加剧学生的惰性和依赖心理,不愿意主动思考和认真分析,影响最终的理解效果和运用效果。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考虑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科学划分,使他们能够优势互补,展开有效的探究活动。学生首先对表面积概念进行分解,从而得出是表面积是底面和侧面积的组合。结合圆的面积公式,可以解决底面积的问题。侧面积则需要学生进行知识的灵活运用,结合前面的折叠和展开图形的学习,把曲面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把未知变成已知。如此一来,通过一步步的循序渐进,表面积公式就可以轻松推导出来。通过这样的实践参与,学生们不仅可以深化知识理解,还可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实现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重视知识的总结回顾,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个整体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学生的数学认知也是从易到难,逐步丰富和完善的。从数学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学习是层层深入的过程,乘法是除法的基础,圆柱是圆锥的基础,比是比例的基础等等。因此,想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反思,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并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比如在完成关于圆知识的单元学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归纳和总结,并对适合的知识点进行延伸和拓展。以圆的周长和面积为例,学生可以将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分析其中的异同点,并进行原因探究,进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并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和不断进步。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养成重视错题整理和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更好地锻炼和提升理解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也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积极采取措施,给予学生思维训练的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思考[J].欧虎,赵贵龙.小学教学参考.2019(09)
        [2]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聂卓霞.学周刊.20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