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芹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奇峰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本文结合国学礼仪教育的具体情况,探寻在幼儿园有效开展国学礼仪教育教学活动的路径,以期为相关教育实践与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国学礼仪教育;幼儿;策略
幼儿园开展国学礼仪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礼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及认知水平,通过环境创设、经典诵读、一日生活渗透、家园共育等方式,激发幼儿参与国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态度。
一、创设国学礼仪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幼儿总是对身边的环境充满好奇,并积极主动地快乐探索、主动发现、认真思考,因此在国学礼仪教育中,我们要重视环境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把国学礼仪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等与孩子们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施加影响、使其受到感染,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相应的国学礼仪知识。如在幼儿园的走廊、楼梯、教室、区角、盥洗室等,张贴与国学礼仪教育有关的图片、标语、挂件等,通过环境教育渗透国学礼仪的内容。有的教师把国学经典中有关文明礼仪的内容整理出来,制作成挂图置于教室墙壁或区域的墙面上;有的教师还将相关内容以格言的形式张贴在活动室,渗透“谦让”“友好”“讲文明懂礼貌”的礼仪教育内容。通过创设国学礼仪环境,孩子们随处可见、可学,在环境的熏陶下提升了文明礼仪素养。同时,在国学礼仪教育中人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孩子们每天都要面对教师,根据其亲师性的特点,我们要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国学礼仪学习氛围。如教师在与其他教师或幼儿的交往、交谈中,一定要把“谢谢”“请”等文明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当受到他人帮助时要主动说“谢谢”,当听他人发表意见时要认真倾听,对于幼儿园里的一草一木要爱护有加。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平时会积极模仿教师的行为,进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幼儿学到国学礼仪。
二、利用幼儿一日活动,渗透国学礼仪教育内容
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尝试把国学礼仪教育与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使国学礼仪教育与幼儿的学习、生活、游戏融合在一起,达到综合教育的目的,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我们把国学礼仪教育与幼儿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以每日的入园活动为例,当早晨家长送孩子上学时,我们要求幼儿与父母说“再见”,从而把《弟子规》中的相应教育内容渗透到幼儿的生活活动中,规范幼儿的行为。又如,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升旗仪式结束后,我们带领孩子们诵读《少年中国说》,以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讲解国歌和国旗的意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规范升旗礼仪。在午餐准备活动中,我们带领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中与饮食有关的内容,如“饮食必节”等,并引导孩子们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良好生活习惯。在语言领域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把国学礼仪的教育内容融入到故事、儿歌中去。在艺术领域的活动中,孩子们进行小制作或绘画时,向小伙伴借剪刀、胶水等学习用品时,应该使用礼貌用语,做到“相呼必序”,进而规范幼儿的行为。又如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把《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创编成戏剧,由孩子们自己选择角色演一演孔融让梨的故事,在角色扮演中认识孔融面临的问题,反思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做,最终使幼儿感受到相互礼让的道理。
三、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正确的生活态度方面,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幼儿园国学礼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国学礼仪就够了,在家庭生活中就不太注意礼仪规范,这对幼儿将产生不利影响,也使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家长认识到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国学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如把孩子在园的表现及所学到的国学礼仪知识、参与的活动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为家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产生的诸如生活习惯、行为问题、学习习惯、礼仪问题等,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专业化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当然,家长也可以监督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礼仪行为表现,通过一系列的家园共育活动,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为孩子做好榜样,积极主动地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国学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国学礼仪教育中,我们重视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去,引导孩子们规范行为,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通过家园共育,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国学礼仪教育的质量,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文明礼仪教育在游戏活动中的实施策略[J].华夏教师,2017(13):81.
[2]张丽阳.幼儿园国学礼仪体验式教学探究[J].成才之路,2015(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