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健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江苏省徐州市 221131
摘要:在教育改革工作不断发展与建设的进程中,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学模式的开发,做到了积极高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效培养的程度。基于此,研究工作的开展将针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的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做分析与探索,希望能为后续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
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对高中生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明白“化学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的道理。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并且要重点突出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基于此,学生便可以对部分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作出有效的分析,且可以对相关抽象性概念作出形象化的理解和应用。由此可见,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带动学生的生活技能不断提升与发展,且可以帮助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可以推动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化学知识。
一、以生活现象做表征
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素材。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的生活环境、生活特征、生活规律以及生活方式设计相关教学内容。进而实现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辅助并促进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学生能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深入的了解到生活环境中体现出来的化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物品对学生进行“生活现象的表征”教学。在此,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日用品中含有氢氧化铁的化合物?”此时,学生会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并且会结合氢氧化铁的化合物相关概念对其作出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想到氢氧化铁的化合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变化的规律为逐渐的从绿色变为绿色,然后变为灰绿色,再变为黑红色,最后变为褐色。借此,学生会回答道:“我们日用的铁钉、铁锤等相关铁制品中含有大量的氢氧化铁化合物。”
二、以生活环境做引导
通过现实生活环境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有效推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重点进行化学元素的教学与分析,以此建立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思维和化学知识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要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对其作出基础知识的培养与引导。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为形象的生活知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提升。如,教师可以结合环境污染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提到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第一个会想到大气环境的污染。在此,教师需要应用相关课件为学生提供教学,让学生明白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汽车尾气的污染、工业废气的污染、秸秆焚烧的污染等等。随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大家能不能谈一谈,在上述的大气环境污染因素中,主要造成大气环境恶化的化学元素有哪些?”此时,学生会踊跃的回答教师的问题,继而可以对化学元素作出更深入的学习与理解。
三、以生活模式做设计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课堂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以此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进而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应用生活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例如:教师在教学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其进行相应的辅导。如,教师可以对元素周期表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元素进行教学。其中主要包含有:铁、铝、纳等各类金属物质。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在我们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有了解过食用盐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家现在还记得它是什么吗?”此时,学生会回答说:“食用盐中的化学元素主要为氯化钠。”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提问:“我们发烧的时候会用到体温计,那么大家在测量提问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体温计中含有什么化学元素呢?”此时,学生会第一个想到水银,而水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为“泵”。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是高中生学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对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模式做研究与探索,并且要分析化学教学工作开展的特征与思路,进而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并带动学生在未来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种积极有效的、正确高效的、科学实效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基于此,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且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才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郁德贤.如何将生活化教学有效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20):14-15.
[2]张馥.不约而同又各有千秋——中美高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一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20):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