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邵正莲
[导读]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邵正莲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后所小学     550018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小学数学学科不仅是一门重点学科,还是一门难以掌握的基础学科,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展开数学教学活动,既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信息化背景详细阐述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效率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很多教师正在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阶段是启蒙阶段,数学知识的获得是为以后学习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打基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还要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将信息化手段带入课堂后,不但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还将数学知识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一、信息化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信息化时代到来了,但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发生转变,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将重点放在了认知目标上,很少考虑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这一重点。此外,还有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课本知识点的传授,很少有人将学习方法、探究过程、以及课堂动态变化等教给学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办法快速提高,同时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
        二、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高效教学策略
        鉴于上述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数学教师提出了以下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促使信息技术在教育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促使很多教师不再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而是尝试结合信息技术来打造出激趣式课堂,促使学生对课堂和学科知识都产生兴趣,以此来提升自身学习效率。小学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看到数学课本知识就很烦”的厌学心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策略,打造激趣课堂,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学生在学习“时、分、秒”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趣,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一上课,数学教师便借助信息技术播放了一名学生从早到晚的生活、学习视频,促使学生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产生关联。同时,数学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平常都是几点起床、吃早餐、上学、吃饭和放学呢?”学生立即与自己实际情况结合到一起,讲述自己的一天的时间安排,数学教师顺势借助多媒体又将视频中出现的几次表示不同时刻的钟表图片展示出来,问道:“同学们知道几个不同表上的时间分别是几点吗?”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给出了几个答案。数学教师利用图片将分针、时针以及整点等与时间有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他们对时间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学习数学知识时的积极性很高,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图形,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慢,因此在学习与几何知识相关的重难点数学知识时的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没办法达到理想状态。图形和几何知识的抽象性促使小学生没办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效掌握几何知识。

但是,当小学数学教师开始尝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将图形展现出来时,学生的直观感受力不断增强,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数学学习效率也得以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图形,逐步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力。一上课,数学教师便利用多媒体将不同瓷砖拼接成的道路图片展示出来,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够从这副图案中发现几种不同的图形,这些图形的边数有何不同呢?”学生仔细地观察图片,并发现了有3条边、4条边、5条边、6条边四种不同边数的几何图形。数学教师将学生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抽象出来后,又展示出篱笆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画出篱笆门上的四边形。学生很快照着图片上的四边形画了起来,数学教师又鼓励他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的四边形。在学生思考过后,数学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将两个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动态过程图展示出来,促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图形的拼接过程,并由此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促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然后,数学教师依次将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不同的图形展示出来,鼓励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与另外两种四边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逐步增强其直观感受力。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图形知识的欲望很强烈,直观感受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讲解习题,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当信息技术逐渐与教学整合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一种必然趋势后,很多教师都尝试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学目标。所以,更多的课堂都能够看到多媒体的影子。小学数学除了数字和公式外,还包含一些列的练习题,教师通常都鼓励学生在习得数学知识后将知识应用到解题过程中,进而做到学以致用。但是,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受限,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在信息化背景下,很多数学教师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讲解练习题,希望学生能够快速理解题干意思的同时能够高效地应用数学知识解答出数学题目。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可谓是一箭双雕。
        例如,学生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讲解习题,逐步锻炼学生数学思维。一上课,数学教师便将课本中两名学生在讨论穿彩珠的图片展示出来,并将提前找学生录制好的配音播放给学生,同时问道:“同学们,怎样才能够让这两位同学的穿的彩珠一样多呢?两位配音演员来说一说好吗?”其中扮演芳芳的学生道:“我认为可以让小军继续穿几个!”另外一名扮演小军的学生道:“也可以让芳芳撸下来几颗。”其他学生很快意识到录音就是自己的同学,学习兴趣很高,同时也积极思考起解决问题的办法来。随后,数学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两名学生给出的建议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也给出了另外一种方法“让芳芳将两个彩珠给小军”,并带领学生详细回顾了“三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过程。最后,数学教师将习题“”、“”等几个100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式子呈现出来,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计算步骤一一呈现出来,教会学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学生在习题讲解的环境中,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够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虽然有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在尝试应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活动,但是效果不显著。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仍旧没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因此教师们仍旧在努力改进,并提出了一些高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手段,希望学生能够逐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产生兴趣,并且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和直观感受力,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季长卿.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版),2019,000(004):31.
        [2]凌天燕.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2019,000(018):57.
        [3]许建美.信息化背景下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9,000(006):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