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元勋
广东省东源中学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相较于初中虽然难度有所加深,但是初高中化学知识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基础决定发展上限,所以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之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基础,注意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如何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感到苦恼,对此本文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策略讨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若想提高高中阶段化学教学效率,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这就需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初中化学教材加以了解,以便进行高中化学的高效教学;其次在衔接教学阶段还应实行与初中阶段相似的教学方式,形成连贯式教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及时回忆初中知识,做好化学实验教学衔接。本文就此进行讨论。
一、了解初中化学教材,进行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化学知识掌握能力还算不错,但是步入高中之后学习效率急剧下降,这正是因为没有做好初中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而若想进行知识衔接教学,首先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初中时期的教材加以了解,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教学时,巧妙的引入相关的初中知识,方便进行高中化学知识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讲述《硫和氮的氧化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大家对硫和氮的氧化物都有哪些认识?学生进行回答:硫酸、硝酸、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在初中阶段,想必大家就已经对硫和氮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可以说一说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吗?学生进行讲述,从而活跃课堂氛围,随后教师可以询问: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初中时期的知识,大家还记得哪些定义和概念?学生经过思考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回忆,逐渐认识到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联系。随后教师可以告知学生:高中化学知识虽然难度较大,但是却以初中知识为基础,所以大家要时常巩固初中时期的化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教师了解初中教材,同时也使学生回忆初中教材,提高衔接教学效率。
二、进行连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化学自学能力
在进行化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无法适应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简言之,初高中化学教学手段有所不同,而学生已经养成了初中时期化学学习的相应模式,对新环境下的教学手段短时间内无法接受。对此教师应该在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期,进行教学方式的连贯,同时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述《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大家在初中阶段是如何进行元素周期表知识学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回答,教师进行相关的整理得知,在初中阶段多采用,背诵,书写,合作,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学习,所以在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方式,做好教学方式之间的衔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视频,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内部的相关结构,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为接下来的高中化学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条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构建相应的模型,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三、注意探究能力培养,做好化学实验教学衔接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时常带领学生回忆初中时期实验教学以及相关的知识点,师生之间还可以进行相关的交流,进行相关的知识补充,从而做好化学实验之间的教学衔接,为接下来的高中化学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条件。
例如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家就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是什么?相应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经过回忆,进行相关的讲解,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列出相关的氧化还原的方程式,随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之间的了解,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述二氧化碳和镁之间的氧化还原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相关的现象以及相应的反应方程式,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验,学生知晓: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通过适当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高中化学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进行高效高中教学的首要条件,而若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初中化学教材加以了解,以便进行高效高中化学教学;其次还应该在特定阶段实行与初中阶段相似的教学方式,形成连贯式教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及时回忆初中知识,做好化学实验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陈素.初中高中化学衔接相关知识点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0):67+69.
[2]高伟. 化学知识点的有效衔接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2017(4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