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江
(河南省濮阳市 濮阳县第一中学 457100 )
摘要: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组成就是“一核四层四翼”,即把“立德树人”放在核心位置,如何把这种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文中以高中化学教学为切入点,从化学思想、化学意识、化学自信、化学情怀、化学语言、化学力量六个方面,详细阐述化学教师应该具有的素养和品质,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2020年1月7日,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构建学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问题情境,多维命题模型的依据。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标志着高考从单纯考试到立德树人的转变,也就是除了考查知识和能力,还要考查信仰和价值观。如何应对高考考查方向的转变,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新的挑战。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传道,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把培育心智、塑造人格、确立信仰、开拓思维放在首位,也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理念摆在学科教学的前列。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这样的素养和品质,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师德修养以外,还应该具有化学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和品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辩证的化学思想
化学是以研究物质为基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那么唯物主义思想应该作为化学教师的坚定理念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化学研究方面,我国古代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发现和实践成就。从青铜器的铸造到“湿法炼铜”工艺的尝试;从“四大发明”的辉煌到五彩斑斓的瓷器生产;从中医中药的开发到“侯氏制碱法”的实践,无不折射出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勤劳。但是中国古代化学的萌芽是从道家的炼丹术开始的,其中就渗透着“取天地之精华,助生命之不息”的唯心主义思想,也存在着违背科学原理的做法。即使在西方的化学理论探究过程中,也有一些唯心的思想渗透其中。而这些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有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泊,要始终坚定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并适时给学生进行剖析和阐述,为确立学生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做好铺垫。
二、发展的化学意识
真正不变的真理就是世界是永恒变化的,化学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的研究,形成的一些规律、结论和定理,都有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的空间,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无懈可击的。从核外电子的跃迁理论到燃烧的定义;从分子构型的确定到离子键共价键的过渡;从酸碱概念的界定到两性化合物的判断,无不体现着变化的意识和理念。比如学生在初中学习酸和碱的定义时,容易形成一种酸是酸,碱是碱的概念意识,认为酸与碱是水火不相容的。这种思维定式极大地影响到两性化合物Al(OH)3和Al2O3知识的学习,相当多的学生很长时间还是不能接受Al(OH)3既可以看作是酸,又可以看作是碱的事实。形成这种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初中教学过于死板和僵化,教师对事物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理解不透,才会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影响到后续知识的学习。
而高中教师也要吸取相应的教训,要深刻理解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应该永远把发展变化的思维和意识贯穿始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既要看到物质固有的属性和特征,也要看到物质特有的个性和不同;既要看到当前理论的描述,也要看到将来理论的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迁移意识、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三、坚定的化学自信
虽然我国古代人民在化学学科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但是近代化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主要还是在西方国家,目前学生使用的化学教材更多地体现西方国家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结构,无形中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中国的科技不如西方的意识和想法,久而久之,就会对中国文化与科学缺乏自信和崇尚。这也许就是许多大学生迷信西方,盲目外出留学,学成之后,又不愿回来报效祖国的深层渊源。
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领域都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在化学学科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惊人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我国在近代化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从人工结晶牛胰岛的合成到配位场理论的创立;从稀土催化剂的研究到甾体激素的探索;从徐光宪的应用量子化学理论到屠呦呦的青蒿素开发。无论是知识点的讲解,还是基本理论的剖析;无论是课堂实验的设计,还是检测试题的构思,都要体现我们国人在化学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国家大力倡导全体国人要坚定“四个自信”,其中一个自信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地夜郎自大,自我吹捧,而是客观认识我们在科技方面存在的差距,并坚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钻研一定能够赶超甚至是领跑。只有教师树立起化学自信,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牢固树立起科技强国、科技兴国的信仰和责任。
四、真诚的化学情怀
我在讲解《卤族元素》时,给学生布置的练习中,其中有一个试题让学生回答如何检验氯气,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一般的思路就是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或者让气体通入放有润湿的有色布条来检验。但是我在批改作业时,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令我非常震惊,他的答案是把气体通入一个装有一只小白鼠的容器,看看小白鼠会不会立即死亡。还有的学生在回答如何检验浓硫酸时,可能会写把试剂滴在皮肤上,看看会不会变黑变焦。我们先不说这样的答案靠谱不靠谱,这些学生能够产生这样的想法,说明他起码缺乏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纠正和教育,学生带着这样的想法和意识走进社会,后果应该是非常严重和可怕的。
可是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学校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甚至是极力倡导,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高中教室张贴一些激励性的标语。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对手在拼杀,我应该干啥”;“要成功,先发疯,不惜代价往前冲”;“考过高富帅,超越官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些标语听起来好像非常激励人,可无形中也会使学生对高考产生一种误解,极端地把高考看作是血淋淋、赤裸裸的战场和角斗场,为了个人能够榜上有名,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后果。由于这种思维的存在,因为高考竞争发生一些负面的事件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实际上高考是给每一名考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能力和实力的平台,是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测试,根据考生不同的实力进入不同的学校深造,只要大家尽全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就完全可以赢得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而不是非要干掉谁;非要踩死谁;非要压制谁;非要扳倒谁。作为一名教师,从小的方面说,首先要引导学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够做到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帮扶他人、关爱他人;从大的方面说,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家国情怀,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中,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有一份合适的职业,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善于捕捉和挖掘化学学科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哲理和内涵,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然后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和润泽。这样既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既拓展了知识的外延和内涵,又拓宽了学生的境界和思想;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又树立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