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根堂
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 甘肃,陇南 746000
摘要:进入高中阶段,数学知识难度更深、范围更广,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应进行一定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环境。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据此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争取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培养
不难发现,很多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依然停留在初中阶段,且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环境下,形成了很多不良习惯,这种种因素成为学生攻克高中数学的最大阻碍。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手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实现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1.布置课前任务,鼓励自主预习
预习就是通过自学提前了解学习内容,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占据主动权,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但是,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他们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前预习,把所有希望寄托于课堂学习。然而,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大、教学节奏快,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甚至失去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掌握知识内容。鉴于这种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预习,进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从容。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一课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
(1)什么是指数函数?生活中有哪些指数函数模型?
(2)指数函数中要求a>0且a≠1,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指数含义的定义和特点,并思考指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便完成了一次认真而高效的预习。而在正式上课时,我先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引起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同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针对性学习,使其有思考、质疑和探究的余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
2.课堂以问代讲,激发主动意识
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只有主动才能深入,进而能够有效掌握知识内容。但一直以来,很多学生习惯亦步亦趋地跟随老师的步伐,接受整理好的知识和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惰性思维萌芽并生长,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为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妨加强以问代讲,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而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x2-5x-6>0,然后,我提问道:“一元二次不等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比较相似?”学生马上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接着,我让学生将不等式中的“>”换成“=”,并设置问题: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多少?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对应的函数图像有什么关系?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主动思考、计算和画图,顺利给出问题结果。而后,我引出关键性问题:“根据之前的探索结果,你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对应的函数图像上应如何表示吗?”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讨论,最终得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并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和方法。
3.加强示错教学,培养质疑精神
有质疑才能有创新,才能推动科学的进步。但大部分高中生却并不具备质疑的品质,他们对教材展现的、教师讲述的内容深信不疑,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质疑创新能力,进而限制了自身数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为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妨加强示错教学,也就是故意说错、讲错,或者设置陷阱式问题,一方面引起学生对关键性知识点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老师并不总是正确的,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和习惯。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一个数列:0,2,4,8,16……然后提问道:“这个数列的公比是多少?”在我的误导下,学生直接默认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给出公比为“2”。接着,我提问道:“这个等比数列的第十项是什么?”此时,学生利用通项公式an=a1qn-1算出结果第十项为“0”。但是学生马上发现结果不合理,于是认真检查这个数列以及等比数列的定义,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即数列首项为0。接着,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应该是说错了,这个数列并不是等比数列,因为等比数列中任何一项都不能为0。”我表示赞许,并及时纠正错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印象,并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勇于质疑的意识。
4.课后归纳总结,促使及时巩固
高中数学课堂的知识密度大大增加,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和练习,消化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另外,高中数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章节排列科学而严谨,每一章的各部分内容之间都联系紧密,所以,在每一章结束后,同样需要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加强课后总结,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及时巩固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椭圆》一课后,我便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以及性质。根据椭圆的特点,学生绘制了一张表格,先概括椭圆的定义,然后对椭圆的两个标准方程进行分类讨论,将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准线等基本性质都清晰的展示出来。而在学习《抛物线》一课之后,我则让学生思考三种圆锥曲线之间的联系,然后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这三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式归纳总结。此外,还有的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以问题串的形式总结了“圆锥曲线”这部分内容中的难点和易错点,以及“圆锥曲线”相关的重要题型。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学生清晰、全面地掌握所学内容,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方法和方式,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进而更好地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燕.浅析高中数学中“示错”情境的设计[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8(06):3-4.
[2]苗盛.基于质疑能力的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