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模式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殷德燕
[导读] 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模式,从应用对比资源,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利用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着眼社会发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引入热点议题,培养学生公众参与四个方面展开探究。
        殷德燕
        广州市从化区城郊中学 510900
        摘要: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模式,从应用对比资源,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利用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着眼社会发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引入热点议题,培养学生公众参与四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
        议题式教学是以“议”为中心开展的活动式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更加民主,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核心素养取代学科知识成为了中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议题式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与公众参与四点。而这些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严格落实议题式教学方法,也需要教师在议题内容上有所选择。
        一、应用对比资源,培养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认可。而这也就需要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由于历史上长期落后局面的影响,“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理念一直存在,学生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和西方国家,自然无法认识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对比资源是以中国情况和国外情况对比教学的资源,能有效让学生认识到中外科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而这对于学生通过现实情况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应用对比资源,培养学生政治认同。
        例如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节,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构建辩论活动,让学生辩论“中国的政党制度和美国的多党制哪个哪个好,为什么?”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以支持其中一个政党制度。而根据学生的选择,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小组,让学生就自己的议题收集资料,进行辩论。而通过这一方式,学生能有效地认识两种制度各自的优势,从客观的角度充分认知我国的政党制度。这对于学生转变“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思想,充分认识到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做出正确的认识。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本身就有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作用。但就内容上来说,理性精神本身就相对抽象,这让学生的应用也变得相对困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在学习中,学生所见到的现实也是最得力的论据。这也就需要教师将议题情境置于现实生活中,以问题的实际发展给予学生答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例如在“正确对待金钱”这一探究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先播放迟志强的《钞票》,以趣味十足的歌曲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而在导入之后,教师即可以构建议题:“你如何看待金钱?”以让学生讨论。金钱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没有金钱,在远古时代以物易物的情况下,社会发展极度缓慢;同时,金钱也引导不少人走向罪恶,最终在“铁窗”中度过一生。

而相比其他事物,金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学生对其两面性的认识也较为充分。这样,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教师有效培养了学生理性精神。
        三、着眼社会发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与尊崇,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准守法律,并培养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但由于高中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于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程度认识也不够深刻,这也就导致学生法治意识的缺失。故教师需要立足社会发展,构建与法律相关的议题,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增进学生对法律作用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可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知法、懂法、主动用法的能力。
        例如在“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这一节,教师就可以以“城管暴力执法”和“强拆”为问题构建议题式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现这两个问题的数个材料,然后询问学生:“这对吗?错在谁?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城管错了?”原因是没有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有的学生认为“钉子户”和小贩也错了,因为他们没有准守法律。而在这时,教就可以将关于这些事件的法律、法规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以让学生知道法律制定的标准。这样,通过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教师有效展现了法律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培养了学生法治意识。
        四、引入热点议题,培养学生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国家管理的行为和意识。而这不单单是公民权利行使的体现,也是公民责任感的体现。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也不高。故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贡献社会。而这也就需要教师从价值导向入手,引入热点议题,让学生就国家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参与国家事务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公众参与素养。
        例如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这一节,教师就可以以“一带一路”计划与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提出问题:“在现在的情况下,中国国内尚有一些地方还未脱贫,有人说,现在中国更应该重视国内的建设,请问你怎么看?”这一政策的优势虽然已得到充分的认可,但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网络上,不同的声音从未消失。在这一议题中,学生积极加入国家政策的讨论中,从两个方面论述一带一路造成的影响,最终得到“利大于弊”的结论。而这样,以政策、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教师有效让学生参与到国家政策的讨论中,这对于学生未来主动参与国家事务,培养学生公众参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当今中小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在高中政治的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则需要以对比资源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以生活化案例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以社会问题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并以热点议题培养学生公众参与。这样,教师才能将议题式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时代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鹏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李金晶.中学思想政治课“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