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中“抗疫保学”小学英语在线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李云霖1王昕珏2
[导读] 本研究以后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小学英语课程建设实践历程为线索,通过“抗疫保学”期间小学三年级段主题微课程的构建过程的案例分析,展现英语课程的开发程序,探索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表征与实现。
        李云霖1王昕珏2
        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成都蒙彼利埃小学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摘要:本研究以后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小学英语课程建设实践历程为线索,通过“抗疫保学”期间小学三年级段主题微课程的构建过程的案例分析,展现英语课程的开发程序,探索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表征与实现。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课程开发;小学英语;微课
        2019年冬,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导致全国中小学延期开学,教育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以最大化减少疫情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影响。建设优质的学习技术媒介,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 考虑到儿童成长阶段中心智特征及学习需要,研究团队着眼于建设在线课程,以15分钟时长的微型教学为基础,简称微课。
        本文将以“人与自然”这个主题的选题设定及内容构建过程展开教育叙事,以呈现主题式课程内容的生活关联的维度与方法,进而探索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表征与实现。
        一、理解课程教学的主题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主题式课程不是以知识结构的固有逻辑为课程内容的线索,而是以学生生活空间的发展为基础,是一种儿童本位,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发展中的体现;以生活经验为导向,通过知识将零散丰富的经验结构化,符合儿童的认知需求与学习兴趣。语言原本就是生活的符号化系统,外语学习,从生活中遴选主题,组织学习内容和材料,立足于学习者的生活现实,更有利于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抗议保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主题围绕着当下热点事件为教学内容选材基础,建构了一个开放的主题系统,由所有的教师集体参与选文和内容组织,打破了英语国家课程以教材为依据的封闭系统。
        当全球疫情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情境,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适时调整学习内容与方法,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们以全球共同关注的疫情为基础主题,组织课程材料和教学,引导学生透过疫情这一事件来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所生于其中的世界。旨在探索小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表征和实现路径。
        二、主题式微课程开发实践
        基于当下的疫情背景实际,本研究的主题式微课程设计,从疫情的现实抽取“人与自然”主题,力求探索人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结合学习者心理特征分析和已有语言储备分析,以疫情时政和生活经验为语料来源,将当下发生的疫情与英语学科学习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教学内容,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信息获取的能力和理性思辨的能力,心怀世界,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下面以三年级英语课程为例,阐释我们主题式微课程开发的方法与过程。
        (一)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制定课程主题
        “在学校教育中,主题是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议题;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主题是指不同内容共同指向的核心问题”(周俏纨,2004)。主题引领着课程目标的走向。主题的选择应该以生活实际为参照,根植于当下的社会情境。基于“世界是最好的教材”这一理念,以当下疫情为教育契机,我们将本次主题式课程的主题定为“人与自然”,引导学生透过疫情感知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类面对大自然应心存敬畏,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并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担当。
(二)以育人价值为导向,梳理课程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虽然这是应对教育困境下的一次课程开发的尝试,但我们的眼前不只有语言知识本身,还有以语言为载体去认识世界的情怀,因此课程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宏观教育理念上。在全民战“疫”的特殊背景下,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能力和品质的人?英语课程除了关注显性知识的获得,我们更强调通过语言获取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思辨精神的培养,理性思维方式的获得,以辨析语言所呈现世界的虚实真伪。
        (三)以学情现实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流程
        对学习者特征和所学教材话题进行梳理分析,找到与主题契合的结合点,为课时语料和课时目标及教学对策找到支撑点。
        (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自学渠道
        微课呈现是一种单向度的信息输入,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以适应学生不同认知风格和兴趣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授课,师生之间除了教学内容做媒介,还有眼神、肢体动作等作交互手段,微课视频是 “未见其人只能闻声”,因此我们需要整合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例如图片、声音、视频等来吸引学会的注意力,降低理解难度。
(五)评价多维度-面向全体,给与人文关怀
        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发展(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我们注重评价的正面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例如对学生的作品,采取自评,组内互评的方式,对优秀作品在校公众号、微信等平台进行展示,给与学生成功的体验。
        三、微课程实施效果调研
        为了了解微课程实施的效果,在统一的部署下,做课教师团队对自己的教学班级学生街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参阅了相关文献 (Donald L. Kirkpatrick, 1998: 25-29)后,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收获两个维度制定了问卷调查。如对成都蒙彼利埃小学的三年级7班和三年级8班的学生共计88人的调查中,参与问卷调查的有效人数达87人。从学习态度来看(如表3所示),89.65%的学生基本完成了本次“人与自然”三年级主题微课程的学习,99.25%的学生喜欢本次主题课程。从学习收获来看,100%学生能达到基本理解课程内容,98.85的学生对野生动物的关系认识基本清楚。94.26%的学生能基本完成导学单,在自主拓展学习部分,90.48%的学生完成了趣配音,46.67%的学生完成了推展视频观看,46.67%的学生完成了拓展绘本阅读,22.86%的学生完成了词卡、小报的绘制。因此我们认为,本次主题式微课程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达到了统一,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育人价值的引导上是有意义的。
        四、反思与总结
        疫情为我们带来了教学挑战,也为我们带来了教学契机。主题式微课程的构建让我们对英语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英语课程不单是语言教学,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英语课程的终极价值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程的形式可以从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主题式整合式课程,其内容的丰富性,建构过程的开放性展现了英语学习自身的人文价值。对于主题式课程的构建我们也有新的思考,比如能否将学生纳入课程建设的决策角色,让学生既是课程的参与者,也是课程的构建者,让课程主题更富有儿童视角,更体现儿童立场。
        线上教学不能取代课堂教学,但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课程实施和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同时也对课程资源建设切适于学习环境的改变而提出了新的挑战。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学习过程体验,强调课程自身对差异化学习群体的适应。微课视频为载体的线上学习模式因自身资源形式的丰富灵活,更能适应学生泛在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但也需要未来的课程建设有更为严密的资源体系,更加亲和的在线互动工具。
        参考文献
1.林长山.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深度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王洪席.新课程背景下主题式课程模式开发初探[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3.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标(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