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军
安徽省庐江中学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开始与高中教学不断地融合,并形成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在众多模式中,智慧课堂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将站在智慧课堂的视角下,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实际,从课前导学、课中引导和课后巩固角度具体阐述开展生物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课堂;高中;生物;策略
在网络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开始融入教学当中各类高效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开始影响着高中生物教学的开展。智慧课堂,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平板电脑为载体,借助智慧课堂系统,将教师、学生、平台三方端口联系到一起,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在智慧课堂视角下开展教学活动。
一、课前导学,遵循学生个体做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结合教学规律、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之后得出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前导学的设计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情况。长期处于这样氛围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会逐渐消磨殆尽。而在教学中融入智慧课堂理念,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在智慧课堂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继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地保障,并将制作好的微课、预期准备好的视频等内容预先上传到qq群、微信群或者钉钉等线上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讨论的氛围,并结合学生个体在预习中的问题及时引导,从而提高课前导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走近细胞》的部分知识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相关的知识点,于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需求,制作微课,帮助学生回忆初中生物与细胞有关的知识,并以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然后为学生展示细胞的病毒复制的构成,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并不具有生命特征,那么它是如何复制的呢?脱离了细胞病毒还属于生物吗?学生在观看微课并思考的过程中,开始对细胞产生一定的理解,从而为课堂讲解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内容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小组合作探究,也可以主动借助网络学习。在这一阶段,其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显地提升。
二、课中引导,融入智慧平台进行学习引导
课堂引导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智慧课堂的优势,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借助平板这一媒介沟通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传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讲解中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主动在网络中搜集丰富多彩的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在多元化素材的指导中,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进行有丝分裂部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3D动画的方式展示有丝分裂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细胞周期特点进行总结。在智慧平台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有丝分裂的某一阶段内容进行重复、反复观看。这样,更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的进度,且思维互不干扰。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也需要适当给予指引。最后,结合学生提出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之后,再针对性地提出教学要求,就可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巩固,借助智慧方式展开评价交流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课后巩固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助智慧课堂的方式进行交流、评价,为学生的前行指明方向,继而促进教学良好效果的生成。因此,在完成基础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借助智慧课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融入老师、学生等多个成员,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并结合结果与学生一同沟通。在多维度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并做好指导,继而实现学生素质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完成《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部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等多个视角分析,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展开针对性地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实验现象,从宏观视角分析实验发生的内容,然后从微观视角具体解释实验的现象。但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堂中的讨论在课下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在QQ群、钉钉群等平台中亟需表达自己的见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对于比较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也需要层层引导思考。同时,与同学们一同对本次课程进行评价反思。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总之,智慧课堂为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开创了新方向。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主动搜集融入智慧课堂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小英.高中生物基于智慧课堂构建的生成性教学研究[J].高考,2017(06):64-64.
[2]孙振超.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打造高中生物智慧课堂[J].中华少年,2017(16):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