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命·生态·安全课程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以预防传染病教育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何朝东
[导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是学生们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生命·生态·安全》教学不仅是初中教育中的主要内容,更对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何朝东
        四川省泸县福集镇龙脑桥初级中学校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们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是学生们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生命·生态·安全》教学不仅是初中教育中的主要内容,更对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此,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生活实际、小组合作三方面入手,简要探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生命·生态·安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生命·生态·安全课程;情境教学;信息技术;生活实际;小组合作
        《生命·生态·安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综合型、实用型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在教学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度和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以至于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不佳,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但是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其中之后,不仅符合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与成长需求,还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促成更好教学效果的达成。基于此,本文作者立足自身教学经验,以该课程中预防传染病教育为例,对初中《生命·生态·安全》情境教学展开探析。
        一、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深入,且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进而在开展《生命·生态·安全》课程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全面、多方位展示教材内容,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认知,进而为学生们呈现一堂生动且高质量的《生命·生态·安全》课程。
        例如,在教学《常见传染病及预防》这一课时,会涉及到“病原体”的相关知识,在单纯的文字讲解中学生们很难想像出“病原体”的形象特征,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也无法实现带领学生们去实验室观察各种各样“病原体”教学模式。于是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们在大屏幕上观察各种“病原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等)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带领学生们观察各个病原体的区别与共同点,进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病原体”,为后续更好的学习传染病知识奠定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生命·生态·安全》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发掘学生生活中与《生命·生态·安全》知识相关的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缩减学生知识距离感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促成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们引入2002年于我国广东首发并流行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SARS”(严重呼吸系统苦难症)事件。通过真实的视频、具体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来引导学生们认识到传染病的危害,认识到传染病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的可怕。同时根据“SARS”事件控制过程,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对于传染病感染患者和疑似患者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们在真实生活情境的影响之下开始思考生活实际“如果再发生传染病,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进而促成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进行。
        三、开展小组合作,提升学习体验
        初中生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正是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的阶段,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更是难以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进而在新时期的《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情境探究,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智慧,优化学习体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传染病“预防接种”这一部分以后,为了使学生们更好的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我们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设了以“预防接种、人人有责”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即事先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堂演讲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群策群力总结演讲内容,然后每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负责对“全局”节奏和时间的把握与最后的总结、指导工作,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帮助学生们更好、更全面的把握了“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杀手”之一,其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如控制不及时会给人类带来重大的灾难。因此,在初中《生命·生态·安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们拓展更多的关于传染病的知识,还要不断优化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学习体验,使其能够专心、专注于课堂知识的学习,不断促成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自我生存与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以有效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高军.如何让《生命·生态·安全》课堂熠熠生辉[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5):135-135.
        【2】张鸿亮.南京市中华中学"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掠影[J].江苏教育研究,2015,(Z4):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