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本深处漫溯,沐浴语言芬芳——《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和实践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许燕舞
[导读] 在国家越来越推崇国学文化的情况下,中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燕舞
        浙江省慈溪润德小学 浙江省 慈溪市 315301
        【摘 要】在国家越来越推崇国学文化的情况下,中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教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进行语文教育的语言教学,如何不断的吸引学生进行自主的进行语言学习,这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关键点。并且语文的语言教学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其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情感交流的提高。此文我将以《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为例,分析文章的语言技巧,感受语言魅力,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提出促进课堂语言教学的技巧,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魅力 小学教育  语言教学
        一、引言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的文章,通过文章的叙述,使读者了解到了父亲知鸟、父亲爱鸟,通过文章,使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反复阅读,受益匪浅,能让人获得心灵深处的感悟。通过语文教学的作品导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内涵。并且,学生还可以从优秀文章中体会到背后作者的情感涵养以及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开拓自身的眼界。久而久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境界和个人品味。
        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
        (一)小组讨论的方式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思考教师布置的问题,例如“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去干什么呢?原来他带着我在观察呀!”如果是你观察,你会想知道什么?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时,适时的参与的同学们的讨论中去,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在一步步探究之后找到问题的答案,此次进行分享交流,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小学生记忆起来会更加牢固。然后教师对同学们探究出的答案加以细化总结,深化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并且从中体会到每一句话所运用的修辞以及语言艺术。
        (二)多方式的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小学生进行对课文的朗读,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甚至能够背诵的程度。但是让小学生自己单一的朗读《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的话,比较枯燥,并且小学生兴趣不高,积极性也不大,所以教师在讲授此篇文章之时,应该运用细腻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优美的语言给小学生示范性朗读。引导小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譬如可以按照学习小组方式进行朗读,也可以按文章中不同角色进行朗读,还可以通过对文章中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正是这些形式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了乐趣,小学生们学习语文也被激发出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内容和语言。
        (三)扩展课堂范围
        学习课文《父亲、树林和鸟》时,教师可以把上课的地点从教室里转移到课外上,让学生们在课外实地感受到树的景象。通过让学生伸手触摸树,聆听鸟,感受树以及鸟带给人们的触觉以及听觉体验体验;这种方式通过带给小学生触觉、视觉、嗅觉等立体的感官体验,能够让小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树以及鸟的存在及特点,联想课文内容,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父亲爱鸟,父亲知鸟的感情。这种户外体验的上课方式较传统的教师在课堂讲授的上课方式相比,小学生会更加乐意接受这种新型的上课方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都会比传统的上课模式要高很多,因此其学习效果也会比传统模式更上一层楼。
        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唯一发言人的尴尬
        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尴尬现状,教师成为了课堂唯一的发言人。这样以来,学生就成了没有思想全盘接收的器物。课堂不再活跃,课堂效率随之变低。

在《父亲、树林和鸟》这节课堂之中,发现了部分学生难以参与进课堂之中,自身的积极性较低,课堂活跃性差,不乐于回答问题,只是单方面的接受。
        (二)学生理解能力弱
        由于小学生受到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对于课文深层次的内容理解不到位。“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道。……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这句话,部分同学仅仅理解了表面意思,深层次的内涵未进行挖掘。在课堂中,学生普遍对这一句话产生了疑惑,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不能深入的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具体含义。
        (三)课堂氛围不佳
        部分课堂问题的设置不合理,影响了提问质量,从而对课堂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按理说小学生的课程氛围应该比较活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小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提问的反馈情况比较差,很少有同学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即使教师到最后点名回答,部分学生依旧是答非所问。教师在努力的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应答者寥寥无几。可能是教师在问题难度设计上存在着不妥,不合理的难度设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也可能是教学环境不科学、不合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四、未来加强语文教学的措施
        (一)教师有效引导
        比如之前的“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道。……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这句话,由于学生水平有限,理解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把句子读两遍,随后提问学生这句话优美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词句。之后提问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理解来分析句子,随后根据课文的插图、提示以及联系实际生活,来体会句子的内涵和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二)创建情景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情景模拟的设计,角色的扮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所想将课文完美的展现,必须深刻的把握文章脉络,这就需要学生反复的对课文进行研读。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思考模式的建立。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并且能够促使情感的丰富。比如,这篇父亲树林与鸟,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情景模式通过角色扮演等,体会语言的色彩,感受文章的魅力。
        (三)加强实践
        实践得真知,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文章语言。目前,许多学校为了增强语文情感教育和语言教育,设置了多个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能够更清晰更准确的让学生了解感受到各类情感,进而促进自身情感的培养。对于“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命。在其他文章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对于语言的掌握和学习。
        五、结束语
        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其他一切知识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学习并不是大部分人认为的只要会说话就能会语文。语文的语言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摸索,一点点去积累。老师则更加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提升自身的技能,丰富自己的阅历,不断去探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此文,分析了语言教学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由于本人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文中部分结论值得进一步的商榷,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也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共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年月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创新[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
[2]梁铭德.论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J].亚太教育.2016(05)
[3]邢秀凤.小学语文教学:呼唤理性思维的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