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作为”——从教二十年心灵成长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石敏
[导读] 回忆二十年的工作历程,观察目前学生的情况,认为教师要真正发挥重要作用就要面临思想上的变革,教师要能真心地完全接纳我们的孩子,并且深刻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是可发展,也是无限的。
        石敏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  225000
        摘要:回忆二十年的工作历程,观察目前学生的情况,认为教师要真正发挥重要作用就要面临思想上的变革,教师要能真心地完全接纳我们的孩子,并且深刻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是可发展,也是无限的。学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精神力量。真正为社会奉献自己,创造天才。
        关键词:爱与正能量 动态成长 接纳 天才
        1、我的困惑:我们做了什么?
        近几年的历练让我几度怀疑自己的价值所在,难道我的目标真是那无止境的试题,重复无数次的学科要点与那不老的话题----升学率?那么为何信息时代下面对如此强大的教学资源,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还是那样的痛楚与胆怯呢?提到学校的学习,学生们总是那副无奈又畏惧的表情,而并没有出现我们所要看到的那种渴望。
        我们不能忘记了司马迁曾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读万卷书”是指应该全面吸收书本知识,使自己具有渊博、扎实的文化素养;“行万里路”是指不能单纯地沉迷于书本,还必须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并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综合这两句话的整体内涵,就是既要重视书本知识,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所以我们不能封闭式教,我们的学生更不能自我封闭式学。再说说考试,考试是我们教育教学中最普遍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我想我们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考试,考试制度的由来,我们很多辈人都经历了,他可以体现公平与公正,一个人的一生需要接受很多意义上的考试,不同形式的考验,我们不能怕,更不能麻木,要勇敢地面对,从中获取我们想要的。
        2、我的思考:
        教育的负面“氧化”与正面“还原”
        许多人总拿国外教育与国内教育做对比,对两种教育形式有自己的理解,可能也认可国外教育形式,认为那样的教育体制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而国内的教育就是不停的选拔,仅为了升学。我个人认为其实国外的教育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而国内的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更像“控制者”与“计划者”。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近年来校园暴力发生率任然有上升,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其实无论是国内教育还是国外教育若能做到开放有度,控制有度,那么必能帮助孩子拥有自我,拥有健全的,健康的人格,并能实现社会价值。
        教育是尊重与帮助
        当一个人习惯被动学习与被动思考时,思考中枢的潜能是被动的、是由外而内的动能,这样的人就成了思考的奴隶。若用启发式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式领导带动员工主动思考。当人们习惯主动学习与主动思考,思考中枢的潜能是主动的,是由内而外的动能,这样的人则是思考的主人。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兴趣”:乐在学习,能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因此乐于主动学习与不断学习。找到有兴趣的事物,然后加以学习,进而乐在学习。


        3、我的论据:
        论据一:天赋未必是与生俱来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把它简称为“天材”,那天材究竟是怎样练成的呢?其实,任何年龄的孩子,他们都可以追求卓越,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1999年,英国的神经学家埃莉诺·马圭尔在拿一项以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核磁共振成像对比实验中指出:驾龄越长后海马状突起就越大,(大脑中负责记忆空间的部分)而后海马突起表明司机对伦敦的复杂地形更熟悉,这让马圭尔的研究惊人。其实马圭尔就想说明一点:这些后海马状突起是变化的,也就是说大脑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进行调整与自我重建。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利昂·艾森伯也在他的研究中表明:环境改变以后,大脑皮层具有强大的重建能力。所以说孩子的潜力发展水平是可以改变的,不单一是基因遗传的影响,他们的能力是可以塑造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潜能,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我们都没有办法确定他真正的智力极限,智力也是动态的,取决与我们的努力,而我们的使命就是激发与唤醒,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维·申克在?天才的基因?这样写道:“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
        人才的诞生与创造
        棒球天材特德·威廉姆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非凡运动天赋的超人,因为他精准的视力,然而他本人却说,我能读懂球是因为我总是很专注,并且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与超视力无关。
        我要提到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先把他的个人问题先摆在一边,就说说他是怎样从一个英语盲变成被公众认可的英语通。李阳并非生来就是英语天才。小时候,李阳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害羞、内向,不敢见陌生人、不敢接电话、不敢去看电影,甚至做理疗时仪器漏电灼伤了脸也不敢出声。1986年李阳考进远在大西北的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进入大学后的李阳,生活没有出现亮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李阳名列全年级倒数,英语连续两个学期考试不及格。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即将结束时,李阳已是13门功课不及格,他觉得很丢人,告诉自己必须从灰色的生活中突围出来!他选择了英语作为突破口,发誓要通过4个月后举行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这时的李阳,也像别人一样,开始大量做题。很偶然的一次,李阳发现,在大声朗读英语时,注意力会变得很集中,于是他就天天跑到校园的空旷处去大喊英语,直到把历届四级考试题脱口而出。十几天后,李阳来到英语角,别人很惊奇地说:“李阳,你的英语听上去好多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李阳想:这样大喊大叫也许是学英语的一个好方法。为了防止自己半途而废,李阳约了他们班学习最刻苦的一个同学每天中午一起去喊英语。在兰州大学的烈士亭,李阳和他的同学顶着凛冽的寒风,从1987年冬一直喊到1988年春。4个月的时间里,李阳复述了10多本英文原版书,背熟了大量四级考题。每天,李阳的口袋里装满了抄着各种英语句子的纸条,一有空就掏出来念叨一番,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李阳的嘴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4个月下来,李阳的舌头不再僵硬,耳朵不再失灵,反应不再迟钝。在当年的英语四级考试中,李阳只用50分钟,就答完了试卷,并且成绩高居全校第二名(第一名半年后参加了李阳亲自教授的口语培训班)。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李阳突然成为一个英语高手,这一消息轰动了兰州大学。
        论据二:赋予孩子正能量
        2013年8月31号,我同孩子观看了央视主播的“开学第一课”看到了廖智,其实早在08年5月汶川、雅安地震灾难中就见过她,看到她失去了双腿,但就是在手术后的两个月就跳起了她的那支舞---鼓舞,每一个动作都让我震惊。也是在13年的9月,我再书店有幸读到有她本人所写的?感谢生命的美意?,90分钟一口气看完全书,每字每句都是这个有着强大内心的人给我带来的震撼。全书充满了爱与正能量,此时她是老师,我是学生,书中这样写到:“不管前路如何乌云密布,我都会竭力冲上云霄,相信密云之上必有阳光普照。”廖智充分诠释了“永不放弃”的含义。
        4、我的观点:
        教育过程中,教人对号入座,现在想想是多么的糊涂,若将平庸,成绩落后视为大脑不发达的产物,那是多么的可笑,孩子的能力并不是由每次的考试成绩所决定,,他们是柔性的,是具有可塑性的,是发展的。即便到了高中时代,或许已经成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老师足够的用心,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源与时间,并拥有非凡的决心,我们学校走出的孩子必成大器,哪怕是晚成。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本质:发现与欣赏,尊重与帮助,激发与唤醒。我们有所作为,我们即将正面还原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是科学,更多的是人文,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我们的孩子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学校学习,梦想的翅膀都不会被折断,我们学校的老师,我们大有可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