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康 金婧
江苏省邗江中学 江苏省扬州市 2251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在各个领域。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潮流下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因此得到了重视。据调查,我国的普通高中计算机课程在日常开设中情况良好,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面对新课程改革,也为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所以学校教职工要加强对信息教育的重视,加强理论问题与实践的结合。本文结合了现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问题,论述当前应该改革的内容,对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相信在改革中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
关键词:高中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实践研究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也呈现多元化特点,所以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根据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可以看出我国对教育的要求,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且现在的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关注也愈发强烈,而互联网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世界,所以普通高校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改革也必须提上日程,及时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教育局曾明确规定: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2]。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发展普通高中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合不充分、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这些问题的发生让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难以前进[3]。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低下
上文中提到,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所以学校开始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信息社会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而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现在社会上的人群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并不涉及到高考,而计算机应用又不涉及在正课里,这种观念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变成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甚至有些家长会阻止学生接触电脑,从而造成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低。由于学校与家长的重视度不高,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止步不前[4]。
(二)信息技术师资力量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做出过很大的改变,而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师带来了挑战。由于新课标应用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过短,国内很多一线的教育专家无法在过短的时间内研究出新的教学对策,所以就造成了信息技术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工作进展止步不前。目前教师还需要全方面了解新课标的内容,通过后期的备课中完成与新课标的融合。因而说信息技术师资力量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5]。
(三)学生自身条件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上文中讲到,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现在时代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和要求,方便学生以后进入社会能跟进社会的步伐,避免在工作中对信息技术不了解而造成麻烦。学生自身条件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也会造成学习进程的不同。每个学生对个各学科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加上教师会让学生在上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在进度上的起点就已经形成了差距,另外还有地理位置的不同,有的学生居住在城市,在了解信息技术时会比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快一些,因为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也比较少,所以会造成学习进度的不同。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改革内容
上文中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一一列举了出来,本文以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改革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本理念、改革教师教学组织形式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响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6]。
(一)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旨在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能力得到基础的锻炼,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另外还要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共同提升,进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转变,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积极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学生对学习重新激起学习欲望。
(二)改革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本理念
学校可以设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两个学习思路,“必修模块”里包含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实践、交流为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而选修方面可以包含计算机有关问题的处理,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比较笼统的认知。
比如某校的“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实践应用,该校将两个模块分为三个步骤教学。1、必修模块内容与初中内容的相互衔接。初中阶段的学习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背诵,二高中阶段的学习注重的是知识点的理解能力,理解知识点中所表达的含义。比如“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理解信息技术各个阶段的重要标志以及主要应用领域”,高中学生要理解信息技术应用在各个领域带来的优势,为什么一类的问题,要深入剖析问题内部所表达的含义,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相关的知识对“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理解信息技术各个阶段的重要标志以及主要应用领域”进行问题的提炼,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各个阶段、应用领域,将三个点的知识特点、方法收集整理。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每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每个选修模块的备课内容均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来开展课程。例如高中信息技术的其中一个标题“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的教学思路是围绕如何利用多媒体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多媒体应用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目的。
3、必修模块与各选修模块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衔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界定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要使两者既是部分又是整体,并不可分开。另外在必修模块中,要为选修做好铺垫,以刺激学生学习选修模块。比如必修课中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在选修课中也要选择相对应的课本模块[7]。
三、改革教师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展开工作”,而同样教师在新课改里也占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节课学习质量的好坏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信息技术改革中,首先要对教师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不能耽误正常上课。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使得短时间内对信息技术深入了解,并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新颖的办法,刺激学生学习,比如播放视频、制作课程文档等等方式,在课堂氛围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积极问答问题,从而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结束语:综上所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会面临挑战,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时代的发展,所以在新的教学方式上对教师的授课模式和思维模式都做了相关规定。避免以高考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虽然高考对于每个学生都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其他课程带来的优势,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加上现在多媒体应用在各个行业,学校不能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詹建兵.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与评价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36):187-188.
[2]包萨日娜.浅谈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3):148-149.
[3]鲍道成.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探讨高中语文“梳理与探究”单元的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9(20):111-112.
[4]李念平,杨梅,周之容.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永川中学校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5):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