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共同体,打造和谐师生关系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3期   作者:吴满
[导读] 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和助学者之间的交往互动,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吴满
        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 476000
        摘要: 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和助学者之间的交往互动,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探讨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疫情探究线上和线下历史教学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共同体;历史教学
        “共同体”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教育领域,逐渐形成“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1990年,来自美国的教育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阐述,他提出学习共同体主要是由两大主体组成,即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他们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协作,形成了一种共享资源、互相促进的人际关系。 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因此作为助学者之一的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进而推动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一、打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助力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大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听课和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对于知识的掌握,教学任务的完成至关重要。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再是孤零零的个体,更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学生在分享知识和交流观点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再加上历史知识的繁杂,因此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距离感又较为枯燥乏味。除此之外,历史知识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掌握全部历史,因此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师生的配合,生生的合作。最后,构建师生共同体,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可以帮助教师获取成就感,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呼应“核心素养”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要转变思想,优化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改善师生关系,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加强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此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关心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师生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人格、性格的形成。在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中,学生更能体验到尊重、平等,更愿意敞开心扉,也更愿意发挥自身潜能,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除此之外,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集体中的学生离不开集体的影响,紧张的师生关系势必影响学生的情绪,造成心理负担过重,长此以往可能引发心理问题。而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则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打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一)转变教师角色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教师同样也需要转变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是传授者和领导者,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现象很常见,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所谓的引导者是指教师在传递知识时要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自我体验,积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多发言和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教师应当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历史课堂上,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素养,教师可以展示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得出历史结论。线上教学,更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进行网络学习时,学生所处的环境较为舒适,因此学生更加轻松地参与到课堂,学生在直播教学课堂中具有更强的安全感。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时应抓住其优势,亲近学生,转变角色,营造平易近人的形象。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学习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维持长久的联系与交流,因此要想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对课堂教学而言,互动意味着师生的共同参与,知识的传递与建构,以及活跃气氛的创造;对师生而言,互动意味着思想的碰撞,自我成长以及创造性的解放。
        在线下教学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键是要把握课堂4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环节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例如提问,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除此之外,线下面对面教学,更要注意身体语言的运用,比如目光,手势和面部表情。教师需要经常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可以通过眼神肯定和赞赏学生,也可以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活跃气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些肢体语言有时候比口头语言效果更佳。除了课堂之外,师生之间的互动还体现在作业的批改和反馈,这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互动,以批改作业的形式与学生展开交流。在疫情之下展开的线上授课又该如何加强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呢?在直播课前,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发布导学案,分享课件,让学生做好预习。课前学生的准备越充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就越深入,与教师的互动更频繁。此外,教师可以在直播课即将开始时,播放歌曲、上课铃声,与学生热情打招呼或是发表文字和表情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在直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网络优势采取各种互动方式,例如与学生连麦互动,及时关注讨论区学生的留言并给予回复,打开摄像头用表情和手势回应学生。直播课后,教师需要发布练习题,并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反馈的时候可以增加表情包和符号,增加教师的亲切感和幽默感。
        总之,在强调核心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每位老师都需要善于倾听,及时与学生沟通,转换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博耶尔.基础学校 :学习的共同体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2]由凤丹.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构建高中历史教学的张力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6):23-25.
        [3]徐天福.课堂教学变革之“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构建[J].教育科学论坛,2017(11):37-40.
        [4]刘璐,李凤安.师生关系在教学文化中的双主体作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104-106+109.
        [5]魏传国.“线上班级学习”课程的组织与创新[J].基础教育课程,2020(07):49-55.
        本文是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下高中历史教学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B1296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