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美术课

发表时间:2020/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   作者:徐伟萍
[导读] 随着社会各领域的不断进步,美术教学也提出了适应新时期下的发展要求
        徐伟萍
        (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
        
        随着社会各领域的不断进步,美术教学也提出了适应新时期下的发展要求。美育的以美育人也提升到立德树人的新高度。将以美术学科知识为中心的目标深入转变为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塑造美好心灵的美术课程目标成为了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在美术课程中立德树人也成为了广大教育者们所需要研究、思考、学习的重要问题。
        形响近代课程体系最重要的观点是以强调知识是课程的核心、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的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我国最初的美术教学也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而且在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的情况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则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进行美术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者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等方面的缺乏,使得“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化”成为常态化的教学习惯,造成了充斥着美术课堂中的“简笔画教学”以及大量“低水平临摹”的现象频发。因此,时至今日对于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美术课程中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各自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魏瑞江的课堂中,“永远都在表扬学生”的做法保护了孩子本真的自主表现和对自己创作能力不自信的心灵,保护了儿童在自我世界里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者们对于儿童心理本质的思考:
        1.全世界的儿童所拥有的用线自主造型的能力在进入特定时期内将会迅速衰亡,并且出现惧怕写实性造型的心理;
        2.对于大部分的个体来说,所谓的“写实性表达”是绝大多数儿童一生都无法掌握的。


        所以,从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来看,童年阶段的美术课程首先需要的是培育他们持续对美术有兴趣的意愿,这就需要教师将“引导者”的角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美育真正地成为了是日复一日对孩子心灵的润泽,绝不是简单的将“知识技能化”的美术课。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沉淀他们的美术文化素养。
        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的过程。激发学生身心内在创造潜能,延展建构独特思维方法的、提振价值精神的以美育人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反思现行的美术教科书中的内容。哪些内容抑制了儿童心理生理发展、哪些内容的构成需要打算由美术教师自己重新架构…以此设计并实施为儿童身心成长所需的教学内容。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基础之上去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学生作为主体性的学习:学生个体生命对于问题的分析和独立的想法;
        2.将知识与体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转化、关联;
        3.以独立的思想和想法为基础进行创作;
        4.将学生自己强烈表达的东西在心中描绘出来创造主题,推进想法与构思的深度学习。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审美价值的认同、文化的理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观念所引领的课程。应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一种由审美价值引领、构建的育人工程。因此在对于民间美术主题的教学来说,虽然使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内涵的难度固然很大。但是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们先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态,再对民间美术各类文化形态造型样相有了基本的认同之后进一步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有了以兴趣为基础的的心理状态,才有可能萌生出将文化传承下去的想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迫切的需要教育者以美育人,在富有现实生活、生命气息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寻、自主表达,以实现人格上、精神上的全面发展。在一般的美术课教学中,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化的手段,绝不能被异化为教育目的本身,目的是育人,不是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各种美术学科知识技能教的手段,最终必须落实在育人之中。
        
作者简介:
             徐伟萍(1997.12—),男,汉族,籍贯: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